马邦杰:偶然还是必然--中国女曲兵败世界杯的思考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06:44 新华网 | |||||||||
新华网马德里10月8日电评论:偶然还是必然 ——中国女曲兵败世界杯的思考 新华社记者马邦杰
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在马德里世界杯赛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世界曲坛为之震惊。中国队抵达马德里时被视为夺冠热门之一,但分组赛的四连败吹破了这个泡沫;尤其是1:6负于荷兰队一战,不仅让在场的所有中国人坐立不安,更令到场观战的国际曲联官员、外国教练、球员和记者感到困惑。中国队最终在复赛中输给老对手韩国队,只获得第十名。 几乎所有人都在问:中国队怎么了? 中国女子曲棍球队的失利或许有许多偶然因素,如赛前备战不系统,一些球员受伤病的困扰,以及体能储备不足等。但必须指出的是,一个影响中国竞技体育的潜在因素已露端倪,那就是“举国体制”下专业化的训赛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越来越难与同世界上主流的俱乐部制职业化训赛模式相抗衡。 “举国体制”曾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培养出的专业选手训练有素,令西方国家那些“散兵游勇”式的业余选手很难与之对抗。当年苏联、民主德国在奥运赛场上强盛一时,主要得益于此。但1988年之后,职业选手纷纷登场,迅速瓦解了专业选手在许多领域的统霸地位。 职业选手是发达的竞技体育与成熟的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产物,其在赛训环境、动机、自主性以及由此积累的技战术素养让专业选手望尘莫及。如今在奥运赛场上,足球、篮球、排球、自行车、网球、田径等,都已成为职业选手的天下。 世界曲棍球运动目前正处于从业余向职业过渡的阶段。本届世界杯夺冠的荷兰队主教练马克·拉默尔斯在中荷之战后透露,荷兰的曲棍球运动之所以强大,主要得益于他们的“俱乐部文化”。目前荷兰有250家俱乐部,500块标准球场,大约25万名曲棍球球员,所有的荷兰国家队队员都是半职业球员。拉默尔斯认为,荷兰曲棍球运动职业化的市场条件日趋成熟,不久将拥有职业球员。 相比之下,中国从事曲棍球运动的男、女选手加在一起不足两千,且多数人是半路出家。全国标准球场只有十几块。外籍主教练金昶伯只能剑走偏锋,通过强化中国球员的体能以弥补技战术素养的不足。加上胡建国等一班体育主管官员兢兢业业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得中国女曲奇迹般成为一支世界强队。不过,一旦荷兰、德国、澳大利亚等曲棍球强国全面实现了职业化,先天不足的中国女曲势必无法与之长久对抗,衰落将不可避免。而中国女足就是前车之鉴。 被誉为“铿锵玫瑰”的中国女足在“举国体制”保障下通过长期集训,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叱咤足坛。但在1999年美国女足职业联赛启动之后,美国、德国、巴西等地职业和半职业球员大量涌现。中国女足的专业球员虽仍有长期集训等表象优势,但在国外俱乐部培养出来的职业球员面前已无任何优势可言,如今已被挤出世界一流强队之列。 历史已经表明,在奥运会向职业选手敞开大门之前,“举国体制”对争夺奥运奖牌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职业选手大规模进军五环圣殿之后,这一体制越来越游离于历史潮流之外,只能在职业选手尚未涉足的领域发挥余威。 如今,国际体育职业化的潮流还在向更多的领域渗透,不仅中国女足和女曲无法回避,中国其他更多的社会基础薄弱的奥运项目都将受到冲击。 面对国际体坛的这一发展趋势,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及受其佑护的诸多竞技项目如何权衡利弊、适时而变,对其今后的发展将具有深远的影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