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新:鲁能称霸 中国式“职业化”的胜利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0月02日12:59 足球-劲体育 | |||||||||
任何相似的故事情节,都可以得到不尽相似的解释和定义。如果上周六客场4比1羞辱大连实德的是重庆力帆,那么人们一定会去追究比赛的真实性;如果换了是长春亚泰,人们一定会再一次惊叹于这次中超新贵多年韬光养晦后的爆发;如果再换了是上海联城,人们自然忍不住又会赋予朱俊农民起义军领袖般的传奇色彩。 但是,当这件事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山东鲁能与大连实德之间,当我们又知道大连实
这不是小题大做的论道。事实上,仅仅上个赛季,大连人还在统治着中国足球的顶级联赛,他们人员并不匮乏,实力并未堕落,远未到拱手让出话语权的时候。但是,在中国足球一片混沌、大势低迷的时期,山东鲁能却精耕细作,持续发力,在一个赛季的辉煌中,显示出引领一个时代的上升潜力。这一切,恰恰来自于体制的强大保障。 如何界定山东鲁能的经营模式,一直是一个难题。一方面,山东鲁能拥有稳定的资本投入和政策的延续性,再加上有计划地持续引进大牌球员,以及后备力量的精英迭出,显示出相当职业化、国际化的经营思路;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一直被贯以伪职业化的定义,因为始终无法摆脱大资金运作与电费涨幅之间的必然联系。其中矛盾贯穿着国企与市场化的概念冲突。 所以,必须在评价山东鲁能之前,确立一个合理的标准。其实,无论是之前的董罡还是现在的康梦君,从来都在执着地强调,鲁能俱乐部是独立核算的法人企业,与鲁能电力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一个亿万富翁再怎么强调绝不给儿女一分钱,以促使他们独立生活,也绝不会有人相信他们之间毫无关系。所以,要求鲁能达到一个纯理论意义上自负盈亏、量入而出的市场化境界,本身就不客观,更何况,如果想让一个中国足球俱乐部靠低廉的门票与劣质的纪念品保证经营成本,根本就是理想化的乌托邦。 再往大里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数十年,笑到最后的仍然是稍作市场化改造的国有大企业,尤其是垄断性企业,再加上一部分拥有深厚政策背景的民营大资本,国家机器的强大作用力本来就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实,那么,在全球范围内都与政治关系亲密的足球领域,又怎么可能在中国反而远离政府? 鲁能模式算不算职业化?这样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显得空洞而矫情。实际上,鲁能的成熟,表现在每一任俱乐部管理者身上,只不过是越来越悟出了一个道理:如何合理利用国有化的优势,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足球化。中国足球需要的是稳定的资本支持,与尽可能按足球规律使用资本的态度。 这是现实,也是可以在中国行得通的“职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