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美国男篮为奥运改变性格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9月03日14:29 南方都市报 | |||||||||
论道 这是一篇写在美国梦七队兵发亚洲前的专栏,作者点出了美国队的病理所在,并表示了自己的担心,前天,他的担心成为了现实。但同时他也告诉我们,梦七的终极目标其实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如今再来看这篇专栏,又添了几分意味。
国际体育长久以来都是以国家概念为单位组成,当然这初衷并不是要让体育成为战争的替代品。但是,为什么1980年当美国队在冬奥会上的冰球决赛中战胜前苏联时,会让美国上下群情激愤?数百万美国人(其中还有很多根本不懂冰球的妇女),似乎从胜利中得到国家性格的某种自我肯定。如今,当美国成为地球上最后一个超级大国时,体育,究竟还意味着什么? 我们的个人项目运动员——阿姆斯特朗、伍兹、小威廉姆斯——已经成为人中龙凤,而美国女足、女篮和女垒,纷纷在最近一届的世界杯中夺冠。但我们的男子足球队却在德国世界杯中一场胜利都捞不到。男子垒球在三月份的世界垒球经典赛中,先后被墨西哥、韩国和加拿大——加拿大啊!——打败,甚至连半决赛都进不了。 而且现在情况还越来越糟。美国篮球,作为这个项目长期以来的统治者,已经成为了一个笑话。 1992年的梦之队——乔丹、伯德、约翰逊——用他们的天赋、创造力和团队精神,为这项运动在全世界的普及做出了极大贡献,12年之后,马布里、艾弗逊和拉里·布朗带领的另一支梦之队,完全就是一团垃圾。在获得铜牌的艰难道路上,他们先后被立陶宛和波多黎各击败。 再也没有什么比在“自己的”项目上被击败让人感觉更糟的了。于是,在正于日本举行的男篮世锦赛上,美国队的领队杰瑞·克兰格洛和K教练痛下血本,上演一场伟大的试验。他们召集了24名球员进行了连续三年的夏季集训,目标直指2008年北京奥运会。但就算克兰格洛拒绝使用“裁员”这个词,但很明显24人中只有12个能最后去中国。 最让人叫绝的,是这些候选人中包括勒布朗·詹姆斯、韦德和科比·布莱恩特这些超级巨星,同时也有鲍文、巴蒂尔和比卢普斯这种工兵型球员。如此搭配,显然是要杜绝一支各自为政不听招呼的“全明星”队。 我们最好的男性运动员总是拒绝组成一个整体的团队,他们的字典里也没有“队友”这个词。职业体育数十年来的高薪和自由转会制度让他们彻底从体育资本的手中解放出来,但同时也让他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你只是为了你自己在比赛时,当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代言的名牌运动服饰时,“为国争光”的概念自然就会变得遥不可及。正如76人队的主席和曾在NCAA杜克大学师从“梦七队”K教练的比利·金所说,“很多球员都不信任团队合作”。美国男篮的新方法,就是要让现在的球员明白他们的前辈所为之奋斗的民族精神——给位置更好的队友传球、多做无球跑动——这些都必须重新教给他们。 美国男篮的大试验很值得我们关注,并不仅仅关注他们是否能够问鼎本次世锦赛或者2008年奥运会。我更感兴趣的,是在大师级教练带领下,他们能否奉献高质量的比赛。他们的表现将告诉大家,曾经行云流水的美国篮球是否还存在,能否复活,是否已经像很多地方方言一样慢慢消失? 体育确实能表现一点国家的性格。如果我们年轻的运动员目中无人,视团队精神为无物,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迈克·索科洛夫 本版编译:白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