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东方体育日报》徐宏斌:张艳茹的“悲哀”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15:16 东方体育日报

  一个月前在阿德莱德,张艳茹是马良行的“奇兵”;一个后在莫斯科,张艳茹是商瑞华的“奇兵”。短短一个月内,两个年龄段的中国女足借助同一个“奇兵”,以近乎同样的方式,享受了“点杀”的幸福滋味。

  在阿德莱德的那场决赛中,当张艳茹在加时赛结束前被换上场时,所有人都预料到了可能发生的一幕。一个月后的今天,当中国青年女足和美国女青一同踏入半决赛赛场的那
一刻时起,商瑞华或许就已经想到了张艳茹。或许,在老商的内心里,早已默默祈祷:小张,今天就靠你的了。

  一个月前,张艳茹只是在点球大战到来前才被赋予使命。在老马的成年女足国家队里,张艳茹的作用只体现在扑点球的那几分钟里;今天,在商瑞华的青年女足队中,张艳茹早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扑点球”的姑娘。在与美国青年女足的这场半决赛中,

中国女足几乎从第一分钟起就全面处于被动,而张艳茹也成了全场比赛最忙碌的一名中国球员。如果不是她的出色发挥,中国女足的球门早已失守。而当主裁判吹响了90分钟乃至120分钟比赛结束的哨声时,场边,无论是督战比赛的中国足协官员,还是女足教练组,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得意的神色——有了扑点球的“专家”张艳茹,胜利已经在向我们招手。

  在一个月前与

澳大利亚的那场决赛中,马良行的心思放在了三次换人上,放在了如何改变战术、扳平比分上。一个月后与美国青年女足的半决赛,商瑞华从比赛的第一分钟起,就开始盘算起张艳茹,盘算着如何把对手拖进点球大战中,并复制马良行在一个月前的成功。

  可是,商瑞华应该多看看一个月前那场决赛的前120分钟。尽管澳大利亚率先取得两个进球,几乎宣判了中国女足的“死刑”。但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场边马良行三次神奇换人,场内中国女足奋勇拼搏,在技战术上打出了高水准,并最终将比赛拖进了加时赛。直到点球大战,张艳茹才发挥出了她应有的作用。换言之,如果没有中国女足在前120分钟内的精彩表现,如果没有了120分钟内的荡气回肠,张艳茹即便再神奇,也轮不到她的表演。遗憾的是,在一个月后与美国青年女足的淘汰赛中,张艳茹的作用被“发掘”到了极至。尽管这同样是一场振奋人心的比赛,但和一个月前那场“类似”的比赛相比,在实质内容上却有着天壤之别。今天的120分钟,只有死缠滥打,只有玩命的拼抢,以及无数次的低级失误。在技战术环节上,和一个月前的那场比赛相比,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一个月里,同一个张艳茹。比赛的过程类似,但内容却大相径庭。当张艳茹成为一支队伍唯一的“救星”时,不知,这是谁的悲哀。(本报记者 徐宏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07,000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