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为奥运练兵的田径世青赛练出了什么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18:42 新华网 | |||||||||
新华社记者汪涌、徐征 20日,第十一届田径世青赛在北京朝阳体育中心落幕。这项我国有史以来举办的级别最高的田径赛事,还因承担着为2008年奥运会练兵的“特殊任务”,而受到广泛关注。 观众的热情超乎主办者的想像
20日是比赛的最后一天,从中午一直到晚上,观众不断地涌到朝阳体育中心。票一早就销售一空,世青赛组委会不得不派出工作人员不停地向热情的观众道歉,并劝说他们回去通过电视收看比赛。 世青赛组委会一位负责人介绍,由于田径在中国一直是冷门项目,加上承办比赛的北京市朝阳体育中心地处偏僻的东五环附近,世青赛举办之前,不仅国际田联担心上座率不高,就是承办比赛的东道主也心中没底。万万没有想到开赛以来,观众人数节节攀升,从18日到20日,不仅晚上比赛的票全部卖光,日场预赛的票也销得很好。 观众如此青睐田径世青赛,除了媒体对赛事的宣传到位外,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运动员间的激烈对抗,也让观众大呼看得过瘾。更重要的是中国年轻选手发挥出色,吸引了更多的本土观众。 节俭办赛受到好评 本届比赛的开幕式文艺表演仅20余分钟,热烈而简洁。不仅在开幕式注意节俭,在组织工作的许多方面也都体现了这一点。例如新闻中心的赛事资料都是双面复印。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对次日需要免费用餐的记者人数进行统计,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节俭办赛的思路还体现在制度建设上,如本次比赛首次投入使用的奥运安保模式的核心,就是按照赛事的重要性、观众和贵宾人数的多少、项目的多少等指标科学地分为不同等级,根据需要投放不同的警力,争取用最佳的警力投入达到最佳的安保效果。 在赛事组织方面,尽量减少交通管制的路段和时间,采用随机的动态管理措施,既保障世青赛正常进行,又使交通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 不断的演练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机会 23岁的冀乐刚从大学毕业一年,但已在世青赛1600多平方米的新闻中心挑起了大梁。虽然年龄不大,但她对整个新闻中心的运作,以及中外记者不同的需求了如指掌。这一切都得益于从2004年以来,她连续以志愿者身份参加了亚洲杯足球赛、苏迪曼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中国网球公开赛等不少在北京举办的大型国际赛事的媒体服务工作。 世青赛组委会的夏印发说,北京近年来连续不断地举办各种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不仅在组织工作方面积累了经验,还培养出一批既熟悉国际惯例,又了解国情的人才。明年北京还将举办40多项测试赛,更多的人才将从中被选拔出来,投入到奥运会的组织工作中。 仍有细节有待细化 世青赛已落幕,作为2008年奥运会前的一次重要练兵,仍有不少值得总结的地方。 本次比赛中暴露出来最突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不少现场观众在比赛中为中国运动员卖力加油,但对表现出色的外国选手助威的不多,有的还不断起哄干扰对手。对成绩落后、但仍坚持比赛的选手的鼓励也不多。这些都说明观众的体育观仍然较为狭隘,缺乏东道主应有的包容和自信,缺乏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二是比赛组织工作中对细节重视不够,多次造成误会。如一次晚上比赛结束后,国际田联的贵宾需要用车,但和车辆调度因语言障碍无法沟通,最后他们不得不步行离开体育场后再改乘出租车返回住地。比赛中一些小语种国家运动员受伤,找不到翻译而导致医生无法及时处理病员伤情。三是缺乏观众预案。大批观众涌来观赛大大出乎组委会的预料,但面对观众的热情缺乏相应的预案,不得不往热情的观众头上“泼凉水”,将其劝回。其实,应当借鉴德国世界杯的做法,可以在朝阳体育中心和朝阳公园等开阔的地方,用电视大屏幕的方式建“田径迷广场”,满足那些没票的观众聚集在一起观赛、分享快乐的愿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