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谁动了田径的良知?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09:53 沈阳日报 | |||||||||||
田坛面临诚信缺失
田径赛场向来是违禁药物的重灾区,而大部分禁药又往往涉及有赫赫战绩的田坛偶像。加拿大选手本·约翰逊在汉城奥运会上被查出服用禁药,成绩、金牌均被取消;1998年美国著名女飞人、“花蝴蝶”格里菲斯·乔伊娜在家中猝死,许多人说那是类固醇带来的后果;2003年美国名将卡尔·刘易斯在退役后自爆曾经通过药物提高成绩;去年美国男子百米世界纪录保持者蒙哥马利,以及世锦赛女子200米冠军、美国人怀特涉嫌服药被禁赛…… 如今,加特林的丑闻尤给了世界田坛致命一击。国际田联秘书长皮埃尔·维斯表示,“我现在知道四月份以来加特林连续弃赛的原因了,他并不是怕鲍威尔。加特林曾经是我最喜欢的运动员,但今天我才知道被骗了。”这应该代表了许多人在事发后的心情,显然,世界体育正在面临一场严峻的信任危机。 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洛杉矶时报》的说法:加特林被认为是美国新一代运动员的榜样。在美国体坛屡屡出现禁药泛滥的情况下尤其如此,“现在他不仅没有拯救美国田径,而且发挥了使禁药罪恶延续下去的作用。”难怪美国奥委会主席彼得·尤伯罗斯会气愤地说,“禁药就像体育界里的癌症,它破坏了体育运动的可信度,损害了运动员的健康和声誉。它使得赛场上的天平倾斜于骗子,摧毁了体育在社会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禁药泛滥拷问道德 加特林的丑闻让人痛心,可是前加拿大短跑名将本·约翰逊却在此时语出惊人,他说,观众们只要能够看到世界纪录被打破,就不会去关心运动员服用禁药的问题。“观众不关心,赞助商们或许也是如此,他们想要看到的就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约翰逊的论调让我们终于了解他缘何能成为“药王”,更重要的是,他的说法揭示了体坛的一大顽疾: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许多运动员正在放弃体育道德和良知,为金钱铤而走险。 比赛,成名,挣大钱。在体育全面走向商业化的今天,“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在运动员的心中开始弱化,拿金牌被很多人认为是攫取金钱的捷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甚至要不择手段。研究表明:人类百米跑的极限是9秒75,超过这个极限,身体将抵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分解!现在世界纪录离极限仅有0.02秒,破纪录的诱惑让无数“准飞人”的良心接受考验,那些眼巴巴等着破纪录、赚大钱的“准飞人”们,无疑都是离禁药深渊最近的人。 好在并不是所有人都像约翰逊这样不知羞耻,牙买加短跑名将鲍威尔的经纪人保罗说,“这是那些服用禁药的运动员的借口。他们会认为每个人都服用禁药,为了做到公平竞争我也只能这样做。”。 兴奋剂是毒瘤,从另一个方面讲,它也是检验运动员道德水准的不错工具。在丑闻被抖搂出来之后,加特林始终说自己“从未服药”。在国际田联做出最终处罚决定之前,还将召开一次听证会,如果加特林和他的教练届时不能拿出证据证实“陷害”说法,那么他将被终身禁赛。若结局真是如此,那么加特林的道德水准就令人发指了———他不仅抛弃体育信仰,更在丑闻被揭穿后,试图再次行骗。 反禁药是长期斗争 “查得出来是兴奋剂,查不出来是高科技”,许多运动员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跨越雷池,许多兴奋剂生产商更是本着这样的念头不断开发新的兴奋剂。臭名昭著的巴尔科实验室就是典型的例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反兴奋剂委员会列出的八种违禁药物,到如今涵盖近千个药名的禁药名单,兴奋剂仍然紧紧追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脚步。正如美国奥委会首席执行官吉姆·谢尔所说,“我们要警惕,体育界的禁药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狡猾,不仅是运动员,教练、陪练、经纪人和体育官员都有使用禁药的动机。” 反兴奋剂是一场长期的斗争,是正义和邪恶的较量。正义无疑终将会取得胜利,但我们不希望这胜利来得太晚!本报记者王乐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