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晚报:体教结合是必然选择--从邹春兰事件说起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08:39 沈阳晚报 | |||||||||
“邹春兰是我们竞技体育模式社会代价的集中体现,”吉林省举重运动员邹春兰退役后的艰难生活被媒体披露后,一位长期从事体育教学的学者这样评价。“而要想降低这种代价,将‘体教结合’落到实处是必须的选择。” 谈起“体教结合”,在去年十运会上获得四金、五银的清华大学则是一个已经得到实践检验的成功范例。
记者在清华大学采访时了解到,清华大学的一位学者在国外访问时,曾有人这样对他说:“你们以牺牲年轻人文化学习的权利为代价,换取一枚枚金牌的做法是欠妥当的。这样的金牌拿得越多就越不妥当。” 这位学者对记者说:“外国人的观点虽然片面,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竞技体育的社会代价太大了。孩子十七八岁,正是学习文化的好时候,如果学生在这个时候荒废了学业,以后补都补不回来,而我们的很多运动员在学习的年龄,却没有得到足够的文化教育,这导致他们退役后的生活举步维艰。” 清华大学从1994年开始走上了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道路,尝试着降低竞技体育的社会代价。从1997年开始,清华便严格从自己每年冬天举办的体育冬令营中挑选有发展潜质的学生运动员,这些人要进清华必须在当年的全国普通高考中取得清华认可的成绩。清华每年招收学生运动员的比例是招生总数的1%,大概在30-40人。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振斌说:“所有运动员都应是能文能武的体育人才,这是清华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一贯目标。土耳其大运会百米冠军胡凯自如地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清华校队每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都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这都表明清华降低竞技体育社会代价的努力是有收获的。” 而在成功的清华大学身后,其他一批大专院校也同样做着“体教结合”的尝试、探索。在刚刚结束的都灵冬奥会上,沈阳体育学院为我们贡献了本科在读奥运冠军———韩晓鹏,而在出现韩晓鹏之前,沈阳体院也已在“体教结合”这条路上走了二十年。 创办于1980年的沈阳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以冬季项目为主。该校校长徐威对记者说,在运动成绩上,我们与专业队可能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的学生在文化素质培养上得到了充分保证。 在清华、沈阳体院这些正在实践“体教结合”的高校里,金牌并不是体育的全部,“降低竞技体育的社会代价”、“让运动员都成为体育人才”、“避免邹春兰悲剧的一再出现”是他们长久以来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