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报:“均贫富”难压中国--羽球21分制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3月14日08:45 每日新报 | |||||||||
中国羽毛球大师赛日前在成都曲终人散,由于本次大赛是国际羽联正式试行21分每球得分制唯一一块公开赛的试验田,因而受到外界的普遍关注。但是,一项新制度的推行,想认清其中暗含的规律,从而充分驾驭它,尚需时日。 “均贫富”强弱差距缩小作为一个多月后汤姆斯杯和尤伯杯大战前的一次重要练兵,中国羽毛球队在本次大师赛上共夺得四个单项的冠军,且男单和女单的冠军全部是新人,
其实本次大师赛,前来捧场的国外高手并不多,由于男单缺少了陶菲克、李炫一这样的对手。按正常的实力分析,冠军应该在林丹和陈宏这对“双保险”中产生。而女单因为有谢杏芳和张宁这样的世界排名第一、第二的高手参加,她们谁拿冠军都很正常。但随着比赛进程的推进,人们发现,陈宏在八强赛中不敌排名比他低的丹麦选手乔纳森,而林丹也败在了昔日自己的手下败将丹麦选手盖德拍下,至于中国队的女二号张宁,却不敌刚出道的小师妹王琳,人们这才真正意识到21分制的厉害。 通过本次大师赛来看,21分制的确缩小了强弱选手之间的差距,使场上“偶然”事件频频发生,但21分制所带来的好处也显而易见。过去强手剃弱者光头的场面很难再看到了,比赛的节奏似乎被迅速“提速”了,而运动员由于不再被发球权纠缠,体能变得更充沛了,更重要的是,这种突然变“好看”了的比赛由于时间的“缩水”更适应电视转播了。适应了市场的改革,也许正是一项运动延续其生命力的具体表现。 “非偶然”赢球还看实力有这样两组数据也许会帮助人们得到些许认识:过去两年,中国队收获了国际重大比赛60%以上的冠军,形成了中国领先世界的格局;迄今,国际羽联主办的两个21分国际单项赛———世界杯和大师赛,中国队夺得全部10个冠军中的9个,夺冠率高达90%。既然新赛制是针对强者的,那么上述两组数据为何又表现出中国队的胜率更高了呢?首先,这两项大赛是在大家尚处于对新赛制认识和摸索的阶段举办的,成绩的优劣还不足以说明问题,能说明的就是中国队在摸索新赛制中稍稍领先一步。其次,要指出的是,世界杯和大师赛均在中国举办,中国队员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综观两项大赛,新赛制更像是把双刃剑,在给有一定优势的名将和靠经验作战的老将制造麻烦的同时,也给有一定技术含量、冲劲十足的新人带来了机会,而这些新人恰恰又大多出自被“劫富”的羽坛诸强。如本次大师赛涌现出的黑马———陈金、王琳、谢中博/张亚雯都来自中国,他们一黑到底将众多世界一流选手挑落马下。 中国队总教练李永波称,新赛制让以往中国队在15分赛制下积累的一整套领先世界的经验荡然无存,比赛的偶然性、不可预测性明显增加。这逼得中国队与其他各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得不去摸索和掌握新赛制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队的优势的确被削弱了。但是,不论是15分制还是21分制,不论是削弱了强者还是优待了弱者,竞技场上比的还是实力。从世界杯到大师赛,获得佳绩的还是那些来自羽坛劲旅的选手。因此,21分制仅仅是让机会更加公开了,让以弱胜强的面扩大了,让水平相差不大的运动员在一个“平等”的竞技舞台上争取胜利的机会更多了,而并非是“颠覆”了这一运动的传统特色。 新报记者赵勇 <责任编辑:刘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