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当国足赛场响起换李毅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05:23 深圳新闻网-晶报 | |||||||||
当李毅目送同伴传来的好球滚出边界,在这个穿长袖都嫌多的褥热夜晚,裹着厚厚的黑夹克站在场边指挥的朱广沪感受到的却是一阵刺骨寒意——当年那匹疾如闪电的快马哪儿去了?这是那个自己曾经无比信赖的风之子吗? 拥有令人羡慕的身高与力量,却无法成功地完成一次禁区内抢点射门;曾经快得能追上风,现在却只能黯然守候风中传来的嘘声,这是那个我们熟悉的李毅吗?
我相信极重感情的朱广沪绝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爱将,我也宁愿相信这只是李毅一时的低迷。但我无法确认,在下半时的第36分钟,当35号郜林换下33号李毅,是不是已经传递出某种无奈的信号。 就像1997年金州体育场那潮水般的“换李铁!”,2006年的广州,此起彼伏的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曾经无比熟悉的透着愤怒的失望。但10年前的戚务生换下李铁也没换来中国队最终从十强赛出线,现在的朱广沪,换李毅也同样换不来荡气回肠的进攻。 中国足球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局部换某个球员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李毅疲软,郜林、陈涛、董方卓、谢晖、邹捷、李金羽……就会是朱广沪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吗? 《杜威,至少还有你》,当杜威用一记势大力沉的头球砸开巴队大门,我又想起了3年前本报用过的这个标题。3年前的昆明,杜威用两记头球率领国奥2∶0战胜叙利亚,拯救了深陷信任危机的沈祥福,3年后的广州,又是这个高大中卫帮老朱暂时摆脱了“锋无力”的尴尬。 2∶0,结局很完美,过程却很苍白。起码,在这样一场胜利中,我们竟找不出一点值得回味的细节,或许,董方卓的那次长途奔袭勉强可算一个。但是对于朱广沪来说,这次奔袭更像是抽在自己脸上的一记有力耳光—坐拥一群个人能力远强于对手的球员,却还要依靠防守反击来完成致命一击,这只能说明老朱进攻手段的贫乏。而老朱肩负的使命,却不只是战胜巴勒斯坦队这么轻松。 不满意前锋的表现时,老朱可以“换李毅”,如果足协和球迷对国家队不满时,被换的又会是谁呢?(姚宇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