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炜:广州的复兴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09:29 足球-劲体育 | |||||||||
工体大修,先农坛也要修,北京队的主场要搬到丰台体育中心。提起丰台体育中心,会想到棒球,这也算是北京的一点体育传统。足球当年弄出个“工体不败”,也算是打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但他们想在一座城市塑造出一个传统,还差得远。何况球队的命运还要随城市的命运一起改变,北京队即使将来能在“鸟巢”打上主场,那也只是个华丽的外衣。球队、球场与城市生活那种血脉相通的感觉,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形成。
当年成都号称“金牌球市”,那股狂热简直像是每个球迷都要参与的“现代化宣言”,似乎没有足球队、不看球,就不能表明成都、西安这样的西部城市也能跟上城市现代化的步伐,但没几年的工夫,四川队就要在二线城市打比赛,开拓新的市场,现在倒好,索性球队就没了。 一个球队从大城市离开,往往就是衰落的开始,论球迷的消费能力、广告的效益,大城市就是最好的市场,被这个市场抛弃,或者说,放弃这个市场,像个草台班子似的去二线城市闯荡,那就是走一步看一步了。延边足球衰退,八一队就此消亡,广州松日在韶关一带流窜,都表明一个道理,中国足球还没到遍地开花的程度。 所以上海能有两三支中超队伍太正常了,相比之下,广州没有顶级球队倒有些不正常。当年广州酒家的月饼行销天下,广州酒家赞助球队也算是足球职业化的先声,广州按市场规律来办足球,政府少干预不干预,广州足球曾经和大连足球相提并论,但在这几年的职业化道路上是越来越颓。 实际上这里的措辞是有问题的,所谓职业化道路,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中国特色的职业化道路。在改革之初,足球俱乐部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人投钱,但能不能从中赚钱,怎么从中赚钱,都是欧洲俱乐部给出一个理想的模型。我们的企业以接手俱乐部,换得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这做法按照西方模式来套当然不能叫“职业化”或“市场化”。然而,用一个好的理论去批评现实显得太过书生意气,有明白人早就说了,上海最厉害的公司就是政府,没有这样一个大公司来经营,上海怎么会越变越厉害呢? 从这个角度看,广州要把足球、羽毛球当作重点项目发展,还写进了“十一五规划”当中,就好比一家大公司要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这个要举办亚运会的城市要复兴自己的体育传统。事实上,我们的工程、买卖、贸易,无不是衣冠楚楚的商人与气宇轩昂的官员合谋之下才能红火的,足球又怎么能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