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路:孙雯一去不复返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11:48 体坛周报 | |||||||||
当35岁的莉莉独中两元率领美国队2比0击败中国女足时,33岁的孙雯正坐在看台上;此前,当23岁的韩端和17岁的马晓旭接连为中国女足进球时,33岁的孙雯也正坐在看台上。 广州,孙雯似乎已被人们渐渐淡忘。尽管一个月前的“复出”曾掀起轩然大波;尽管半个月前的“征婚”曾引发纷纷议论。
四国赛前孙雯说自己的状态“只恢复了四五成”,应该是一句实话,否则恩师马良行不可能在上任之后的第一场重要战役中将其排除。退役两年之后重返赛场,不到一个月时间的训练显然无法让昔日的“太阳女”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中美之战,与其说是美国女足击败了中国女足,不如说是莉莉一个人击败了中国女足。尽管此番来华的美国女足同样也是一支新老交替的队伍,整体攻防保持了多年以来业已成型的传统风格,身体力量上的优势依然成为赖以为战的一大资本,但更重要的是,老将莉莉的经验和技术犹如定海神针,指挥调动身边队友的同时又能破关夺寨,是美国队当之无愧的“灵魂”。 相比之下,至少在目前中国女足场上的11名主力中,尚且无人可扮这样的核心——不论是李洁还是潘丽娜抑或韩端;而在中国女足辉煌鼎盛的时代,门将高红、后卫温莉蓉、前卫刘爱铃以及前锋孙雯所扮演的皆可谓是各条线上的“领袖角色”。 26或27岁的孙雯是当时中国女足的领袖,不代表34岁的孙雯一样可以成为现今中国女足的领袖;这就好比27或28岁的莉莉不是当时美国女足的领袖,也不代表35岁的莉莉就不可以成为现今美国女足的领袖一样,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残酷的竞技场上只相信现实,不相信过去。 当马良行将中国女足的阵型重新锁定在442平行站位时,当马良行将中国女足的战术确定为积极拼抢基础上的防守反击打法时,实际上,孙雯在未来以主力身份为中国女足披挂上阵的空间已经变得狭小了,机会也已经变得渺茫了——以孙雯的技术特点不可能司职前卫,而即使在前锋线上,她真的能像韩端那样一次次高速冲击对手的防线吗?又真的能像马晓旭那样一次次拼命阻截对手的进攻吗? 如果我们足够客观,上述两个疑问的答案都应该是否定的。所以,在广州,在中国女足落后以及失利时,我们几乎没有听到任何呼唤孙雯的声音。 这样情形的出现,愈发印证了当初马良行说服孙雯复出更多的是一种“战略”上的考虑,而并非是“战术”上的出发。单纯从体质上比较,中国人和美国人不同,甚至同是中国人的孙雯和水庆霞也不同——后者踢球可以踢到36岁,前者的身体显然没有那么强悍。 事实上,中国女足从1999年夺取世界杯亚军之后的急速滑落的过程,孙雯正是一名亲历者,其在比赛中力不从心、仰天长叹的镜头并不鲜见,在年龄不断增长、体力持续下降之中,孙雯也不可阻挡地随着昔日的中国女足一起慢慢变老。 淡忘孙雯是必须的——如果中国女足真正期望一次从头再来的话,还是将更大的希望寄托在韩端以及马晓旭等更为年轻的球员身上吧。对孙雯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失败。在一切自然法则面前,人本来就应该是甘心的“失败者”。 比如,孙雯说自己目前的状态“只恢复了四五成”肯定是实情,可有没有想过,如果十成的标准是其当年的巅峰状态,那么,即使再度经历千锤百炼其最多最多也只能“恢复到五六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