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解放日报:对“丁俊晖模式”的思考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12:20 解放日报

  你能想象,一个英国人到中国来拿了一个围棋大赛的冠军吗?丁俊晖在英国斯诺克锦标赛上的夺冠,就有这样的爆炸性效果。

  2005年,我们认识了一个18岁的“神奇小子”———丁俊晖。从中国公开赛到英国锦标赛,两次夺冠的背后,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国家培养”的例外

  关键词:自学自丁俊晖中国公开赛夺冠后,就有了“丁俊晖模式”的说法。说到底,就是一种区别于“国家培养”的自学成才模式。

  

台球不是中国体育的传统优势项目,也不是奥运项目,所以没有国家财政对运动员、教练员从日常吃住到训练费用的资金支持。优秀的教练、正规的训练环境、大量的出国比赛机会,这一切都需要丁俊晖自己来寻找。为了培养丁俊晖,哪里有台球高手,丁爸爸就带他去哪里,省吃俭用,甚至卖掉了房子。

  丁俊晖现在成功了,而他成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台球,更在于给中国体育提供了一条“国家培养”之外的成才思路。

  “公私合营”的设想

  关键词:奖金“丁俊晖的成功,给中国的非奥运项目发展带来了启示。”国家体育总局小球管理中心主任张小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举国体制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优势,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起来?”

  按照他的设想,不久之后将会成立一支台球国家队,制定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每年集中训练几次,有分有合。另一方面,基础的培养可能还要依靠社会以及市场化的力量,台球协会将负责主办高水平国际大赛,为选手提供锻炼的机会。

  社会培养为主、国家集训为辅的方案,可以进一步完善“丁俊晖模式”。但换个角度来看,这种新模式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奖金怎么分?

  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丁俊晖不同于姚明,更不同于刘翔。这类自主成才的选手,他们获得的比赛奖金要不要与相关管理部门分成?怎么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关系到“丁俊晖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放弃学业”的风险 关键词:克隆

  丁俊晖一战成名,一些家长找到丁爸爸,希望他能加以辅导,再“克隆”一个丁俊晖。于是,另一个问题来了:这种模式可以随意复制吗?答案是“很难”。因为抛开个人天赋不说,光培养所需的资金就足以难倒一大批普通老百姓。

  台球、网球、

高尔夫这类项目,只有多参加高水平的职业赛事,水平才能显著提高。当年排名世界第二的华裔网球选手张德培成名前,他家一共投入了近百万美元的费用。与网球相比,台球绝对算是“低投入”。即便如此,要支持丁俊晖在英国闯荡,光靠他爸爸卖掉房子的钱也是远远不够的。依靠丁父在
东莞
结识的一批朋友共同出资,靠一个资金上的“丁之队”支撑,丁俊晖才有今天。

  资金问题之外,还有“成品率”问题。丁俊晖为台球放弃了学业,几乎没有退路,他和家庭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如今在英国打球的中国孩子中,也只有丁俊晖算是冒了出来。由此可见,“丁俊晖模式”存在的风险其实是相当大的。对成千上万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而言,如果想让孩子走丁俊晖之路,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作者:本报记者 秦东颖 张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15,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