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赵震:足球95大跃进 业余体校当死足校建立偶然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12:03 足球-劲体育

  一个一直在困扰我们的问题是,足校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在一夜之间红遍全国的。进行这次调查之前的我们认为足校与职业联赛一样,是由中国足协的一纸命令作为行业规范施行的。但事实往往会打碎人们的臆想。在查阅了所有职业化改革初期的文件之后,我们竟然没有找到一份关于中国足协决定以足校代替体校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能够确定的只是1994年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足校在沈阳创立,而足协关于足校管理的暂行办法则要到4年之后才正式制订。

  一位亲历者的话点醒了我们:“你们不要去找足协的文件了,中国足协根本没有下达过文件,让全国以足校的形式代替体校。足校的产生有他的历史性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

  必然性——

  业余体校当死

  “业余体校那时候好啊,我们当时学生上半天课,然后去体校训练半天。体校还发训练服装,每天还有几毛钱的训练补助,那时候大家家里都穷,这样的待遇已经很让别人羡慕了。”已经身为国家队教练的李树斌这样回忆了他所经历的业余体校时代。

  区体校——市体校——省体校——专业队,当时中国的体育人才机制几乎全盘复制前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的体制。业余体校虽然挂的业余名头,但里面教练的工资和体育经费都是由国家拨款,这是典型的计划体制下的产物。1980年代在整个中国都在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阵痛时,业余体校这种青少年人才培养机制也受到了冲击。衰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是经费问题,物价在飞涨,但是体校的经费增加的幅度却并不大。对于体校不多的经费来说,足球并不是一个划算的项目。足球队的人数与最后获得的金牌数比率与其他项目相比丝毫不占优势。于是在1990年代初,很多城市的体校在经费减少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砍掉足球队。他们也有难言之隐——毕竟还要保证优势项目。

  中国足协一项资料显示,在1992年,职业化改革的前两年,北京市市内只有崇文区和东城区业余体校还保留着足球队。而当年北京青年队建队时,球队是从40几个人当中选出来的,这一批人当中后来就出了周宁、南方那批球员。在1990年代初期,业余体校足球已经无法负担起为

中国足球培养青少年的任务。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新一股的文凭热席卷了全中国。90年代初期,学校里面升学的压力已经相当大。在当时足球的职业联赛没有实行之时,上大学无疑是一条比升学更有出路的前途。在业余体校时代,不少体育特长生可以被直接保送进大学,但在升学压力加大的90年代初,这样一条规定也逐渐被取消,体校的吸引力进一步减弱。

  已经成名的李铁当年就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挣扎,重点初中的入学录取通知书和省体校的张引几乎同时来到了他的家里。李铁的妈妈多年之后还记得当时的情形:“我们家里是希望李铁上学的,但张老师一连来了几次,他就认为李铁是一块踢球的料。最后我们让李铁自己选择,他去了体校。”

  在那场学校与体校对学生的争夺中,更多的时候是学校战胜了体校。在1994年职业化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城市里的业余体校足球已经名存实亡。

  偶然性——

  足校建立

  在体校不断衰落的过程里,足校并不是一开始就以一副继承者的面孔出现的。当时人们一直在试图尝试不同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机制。

  1990年代初,时任沈阳球迷协会会长的黄祖钢和老教练倪继德、少帅杨玉敏一起创立了一个绿茵公司。这个公司主要目的是培养七八岁的小学生踢球,当时他们用的是辽宁大院的场地,招收的也都是沈阳本地的学生,收费也并不高。从某种程度上讲,当时的绿茵公司就是一种业余俱乐部的雏形。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绿茵公司没能坚持下去,他们当中的学员随倪继德先是加盟高丰文足校,随后又转往长春

亚泰。几年之后这批队员成名了,他们是杜震宇、张宝峰、曹明。

  1994年,沈阳队的老教练赵树元在沈阳创立了虎星足校,这是中国第一所足球学校。但即使是在当时,虎星足校的创立也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他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

  调查过程中,很多记忆都清晰地指向了1995年这个年份。这一年中国足球学校创立,很多人都把这看成是中国足协在青少年发展方向上的一种指示。高丰文在回忆起自己创办足校时就说:“其实办足球学校的想法1992年时就有了,到1995年看到中国足协都办起了自己的足校,我在政策上的顾虑也就没有了。”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即使是中国足协在当时对于是否以足校这种形式来发展青少年足球也没有一个成熟的考虑。

  1992年中国足协由副主席王俊生和孙宝荣两人各率一个考察团前往欧洲考察,这次考察目标之一就是欧洲当地的青少年足球培养体制。在考察结束之后,他们提交了一份考察报告。在这份报告里不仅仅提到了足球学校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也提出了业余俱乐部、与学校相结合等多种发展模式。

  当时这份报告被送到了中央主管体育的国家领导手中,在看过这份考察报告后,领导层提出中国足球青少年培养能不能实行一步到位,建立起一所全国性的足球学校。这本来只是领导层一个参考性的意见,但中国足协却把这当成了一种指示。

  在经过筹备之后,1995年,中国足球学校在秦皇岛正式挂牌开张。让中国足协始料不及的是,正在苦于寻找一种新的青少年培养体制的地方把中国足协带有试验性的足校看作是一种示范。

  接下来的几年里,各地按照中国足球学校模式创立起来的足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很多足校为了增加招生的吸引力,干脆就挂上了中国足球学校××分校的牌子。

  足校以一种类似1958年大跃进的形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了。

  (赵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25,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