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报:金球和巨星住隔壁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03:13 竞报 | |||||||||
按照200+的规律,小罗将是新世纪的第一个王者。在2002年世界杯上,小罗还不是巴西队的核心,但2006年的世界杯,巴西队将围绕小罗组织比赛。只有当小罗以核心身份捧起大力神杯,他才能称作真正的巨星。 第五十座金球,第五十位先生。当金球奖从第一位金球奖得主马修斯爵士交替到罗纳尔迪尼奥手中的时候,成长的最终还是欧洲足球。我们也只有通过探悉欧洲金球奖的一些
200+定律 自从金球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种200+的怪现象。只要得分超过200的球员就将会成为一代巨星。1997年的罗纳尔多222分, 1998年的齐达内244分,1999年的里瓦尔多219分。这三人无疑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际足坛的最具统治力的球员。 在之后的几届金球奖的评选中,得到金球的球员的分数都没有超过200,同时,他们的当选也普遍存在着极大的争议,例如2000年的菲戈和2001年的欧文。今年的小罗的当选并创造了225分的高分数。如果按照200+的定律那么他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第一位巨星。 200+现象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证明这些球员的能力超凡脱俗,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一阶段是足球天才匮乏的年代。这样,参照现代足球的功利性对天才的广泛扼杀性。我们更加佩服小罗冲出重围的能力和勇气。然而,在一个缺乏天才的年代,小罗的一枝独秀多少给世人带来惊喜。 “王朝”定律 除去世界杯年与欧洲杯年,球员是否能在金球奖评比中上榜乃至成为年度欧洲足球第一人,完全取决于个人在俱乐部的表现与该俱乐部“王朝”的强大程度,这可以直观地概括为“王朝”定律。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米兰王朝的时代笼罩下的欧洲金球奖评选。 在1987年到1989年这三年的时间里面,金球奖全部被米兰的球员包揽。分别是1987年的古利特,1988年和1989年的巴斯滕。更让人惊叹的是,在1988年和1989年两年里面,米兰球员完全包揽了金球奖的前三名。这与当时的米兰王朝的强盛存在着很直接的因果关系。另一个例子就是20世纪60年代的曼联三杰,丹尼斯·劳、博比·查尔顿和乔治·贝斯特,他们分别在1964、1966和1968年夺得金球奖。 “威望”定律 有的时候成绩并不是唯一的砝码,一名球员是可以凭借自己超凡的个人魅力取得金球奖的。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史上唯一一位连续三年笑傲江湖的普拉蒂尼。 实际上他加盟尤文的第一年并不算成功———意甲联赛屈居罗马之下,冠军杯决赛惜败马加特领衔的汉堡,只留下一座不太重要的意大利杯作为次年“翻本”的筹码(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座意大利杯才带来第二年的优胜者杯),即便如此,普拉蒂尼仍然得到110分,以84分的巨大差距领先次席的达格利什,捧走金球。 而1984年“接近完美”的普拉蒂尼,领先银球得主队友蒂加纳的优势却在变小。这一年,他得到128分,领先第二名蒂加纳71分。1985年普拉蒂尼继续保持良好状态得127分,领先第二名拉尔森56分。不过普拉蒂尼的绝对优势,从以下事实可见一斑:三次金球,每次均以绝对大多数拿到评委们的第一票,再加零星的第二票,第三票就再也没有了。 50年来的金球,既要冠军,更要“威望”和个人表现力。所以普拉蒂尼能够连续3次得到金球。从这个角度,今年冠军杯神奇夺标的利物浦,虽然过程极具戏剧色彩,杰拉德固然有力挽狂澜之表现,却不受金球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两大杯定律 在世界杯年或欧洲杯年,这两项大赛中球员的表现将成为金球奖角逐的风向标。只要在世界杯或者欧洲杯上有惊人的表现,将成为评价球员能否捧起金球的参考系数。 比较一下金球奖历史上几位突出的个人,如三度加冕的克鲁伊夫、普拉蒂尼、巴斯滕和两度登顶的贝肯鲍尔,以及后来的齐达内和罗纳尔多,都会发现评委们所奉行世界杯与欧洲杯为“正统”原则。 然而,近年来这项规律遭到了极大的挑战。2000年的齐达内,尽管他在2000年欧洲杯上夺冠,甚至在个人直接对决的半决赛上淘汰了菲戈,最后还是葡萄牙人当上了先生。2003年的内德维德,甚至缺席了当年冠军杯决赛,但凭借一种悲剧性的缺憾美而被授予金球。 同样,2004年的舍甫琴柯无缘该年的盛会———2004年欧洲杯,但靠着多年既突出又稳定的联赛表现所留下的印象分,终于一圆金球梦。这也说明,金球奖的走向正朝着注重个人能力的选择,这从今年小罗的胜出也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