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新华网:上海体育走上和谐之路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10:42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1月20日电 述评:上海体育走上和谐之路

  新华社记者肖春飞 浮蓉 邓若楠

  清晨,外滩,老人在晨练;上午,莘庄基地,刘翔跨过一个又一个高栏;下午,社区露天篮球场,打“野球”的孩子汗透衣衫;晚上,旗忠网球中心,费德勒挥拍激战,球迷
济济一堂……这是上海寻常的一天。

  在中国这个最大的城市,体育的含义与功能都丰富多彩,构筑成一种均衡的和谐: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商业体育共存;有气势恢弘的上海国际赛车场、旗忠网球中心,也有比比皆是的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有F1、网球大师杯,也有国际马拉松、全民健身节等群众体育品牌;上海人关注姚明、刘翔,但更关注自己的健康。

  上海人均GDP已经突破5000美元,市民进入一个对体育需求更广泛与深入的阶段。

  凭借快速的经济发展,上海引进了众多国际顶级的体育大赛,带来了包括体育场馆在内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发展,也直接促进了上海人的健身热潮。

  11月中旬,就在老虎伍兹、费德勒等相继在上海亮相时,上海市第十届“全民健身节”也同期开始,估计将有近40万市民直接参与。跟一波又一波巨大的明星轰动效应相比,上海人的健身生活更像一条平稳而又深厚的大河。

  近几年来,在亚洲甚至在全球,很难找得到另一个像上海这样热衷举办世界顶级比赛的城市;在国内,像上海这样热衷建设群众健身场地的城市,也并不多见。

  据统计,2005年,上海举办体育赛事共有32项81次,其中国际性赛事18项34次。2006年,上海体坛将同样热闹:F1、

网球大师杯、V8房车赛、世界
摩托车
锦标赛、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

  还有另一组数字:2005年,上海人均体育场地达到1.71平方米,2000年,1平方米;1997年,0.13平方米。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于晨说,全民健身工程已连续多年被列为上海市政府实事工程,“

十一五”期间上海将继续加快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到2010年,大多数市民出门500米左右就能看到基本的健身设施;利用公共交通工具15分钟可到达有综合体育设施的场所,30分钟能到环城绿化带、体育公园;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到2.5平方米;建成150个社区市民体质监测站,覆盖80%的街道和50%的乡镇,年服务总人次超过40万。

  上海市在群众体育发展方面不少也走在全国前列:例如,2000年上海市人大颁布了《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此类地方性法规;2004年,上海还推出“上海市民健身热线”,也是中国首条,10名热线专家来自上海体院,过去服务竞技体育的“学院派”也兼顾群众体育了。

  事实上,上海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密切相关:姚明带动了上海青少年篮球热,刘翔让八万人体育场坐满了观众,世乒赛前上海掀起了“人人打乒乓运动”,大师杯赛几乎场场爆满……

  在上海,竞技体育是“坚持奥运带全运、全运促奥运”的战略;群众体育则是“人人运动计划”,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

  “人人运动”计划倡导“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的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市民的个体健身需求。按照这一计划的规划,到2010年,有70%左右的市民学会一项运动、喜爱一项运动、参与一项运动,市民体质增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青少年体质达到亚洲先进水平。

  上海市副市长杨晓渡表示:上海正在朝着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努力迈进,上海同时也在努力建造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他说,今后五年全民健身工作要有跨越式发展,这是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的需要,也是迈向小康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卢湾区瑞金街道居民黄天炯说,身边的体育健身场所越来越多,“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市民最实际、最贴近的关怀”。

  这位十年来坚持锻炼、因为体育受益的上海市民了最近发出了《全国全民健身好家庭倡议书》。结尾这么写道:“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美好、城市更有活力、社会更和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