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莫让“冯云之痛”重演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8月13日13:06 广州日报大洋网 | |||||||||
今天擂主 本报记者 陈伟胜 作为田径大省,广东这次仅有29岁的“老将”冯云参加世界田径锦标赛,加上冯云近年师从刘翔的教练孙海平,所以自然更容易引起江东父老的关注。然而,冯云最终却未能突破她自己和中国女子跨标项目在田径世锦赛上的纪录,只跑了“2枪”就挥泪惜别赛场,这有可能是冯云最后一次参加田径世锦赛了。
虽然胜败乃兵家常事,冯云在女子100米栏半决赛中以13.15秒列小组第7名,无缘决赛,这固然是一个遗憾,但更令人遗憾的是,冯云居然是因为不知道比赛提前了,热身不足、仓促上阵而落败的。 本来,一直在海外拉练的冯云非常希望以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第4次征战田径世锦赛画上圆满的句号。事实上,她也完全有实力创造历史,因为经过孙海平的调教,冯云在今年6月举行的美国纽约田径邀请赛上跑出了12.92秒的佳绩,创造了中国选手近年的最好成绩。 跟冯云相似,因场外因素而严重影响比赛是中国运动员近年来参加国际大赛中的“多发事故”。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男子击剑赛中,就曾出现了比赛提前举行,中国击剑队因翻译疏忽,没有及时得到通知的“意外事故”。当时直到比赛开始前半小时,队员们还在睡梦中。当中国剑手们屁滚尿流般赶到赛场时,对手的剑尖已经直指中国选手的脑门,在这种情况下,一场惨败不可避免。 对于这种“意外事故”,固然有相关人员失职和工作失误的责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中国运动员习惯了接受保姆式的呵护有关。 长期以来,中国运动员的生活、学习、训练、比赛全部都由领队、教练、管理人员安排包办,中国选手的自理能力较差。如果出国比赛,加上语言的障碍,还有安全纪律要求,中国运动员就更像木偶一样,完全是被动比赛,一旦出现计划上的变化,中国选手自然就会措手不及。 记者在采访刚刚结束的世界游泳锦标赛期间发现,除了中国队运动员外,各队选手在比赛结束后通常都是自己乘搭地铁返回驻地,教练只在技战术上予以指导,至于参赛前后的各种事务则全部都由运动员“自己照顾自己”。正因为这些运动员从小就培养出了自理意识和能力,所以对于国际大赛出现的任何变化,他们就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要避免“冯云之痛”的重演,看来还是要从中国体育大包大揽的培训体制改革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