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冉雄飞:拒绝“街道”诱惑 让国青队好好走路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10:43 新民周刊

  撰稿/冉雄飞

  一个球员或者一支球队是否成功,很多时候取决于街道两边的诱惑程度。

  “6·21”的中德之战牵动了亿万中国球迷的神经,可惜稚嫩的中青队以2:3失利,最终没能在荷兰蒂尔堡实现奇迹。这场球也许会给这些年轻的孩子留下终身的遗憾,但对于
要亮相2008北京奥运的他们,这次失利并不是坏事,在现阶段暴露问题远比取得成绩的现实意义要大得多。

  而在遥远的荷兰乌德勒支市,生于1985的这批中国足球青年第一次让世界足坛为之震动。我没有认真研究过世青赛的历史,但我依然坚信这是亚洲球队在世界大赛中小组赛的最佳表现。当然最重要的在于,无论是清醒剂、麻醉剂还是润滑剂,克劳琛和中青队带来的三连胜帮助我们暂时忘记了中国足球带给我们的心灵创伤,从而让我们对这批承载中国足球未来的希望之师心存些许期待。

  国内国际比赛的历练

  这个年龄段的球员在中国足坛受到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

  早在1999年,全国各个省市特别是一些足球大省为了全运战略的需要,已经着手建立了自己的全运队,而球队的主体正是1985年以后出生的这批年轻队员。

  当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宣布中国北京成为2008年的奥运会主办地时,08奥运的这一批适龄球员已经在国内初具规模。

  2002年9月,河北香河基地,中国足协针对2008年奥运会进行第一次球员选拔。足协当时负责青少部工作的李晓光面对着120余名适龄球员信誓旦旦:“到08的时候,我们希望在每个位置上都有8-10名参与激烈的竞争,经过职业联赛锻炼以及将近6年的定向培养,我们坚信那时候的中国奥运队将是一支有竞争力的球队。”

  同一年在广东清远青少年冬训营中,光是08的适龄球员就达到了500余人,而在中国足协注册的全国范围内这个年龄段的足球运动员已经达到1200余人。这个庞大的竞争团体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人才充裕的唯一好处是扩大了竞争和选材的范围。通过教练员的竞争上岗,中国足协在2002年岁末相继成立了以贾秀全、刘春明和张宁3位年轻教练带队的3支青年队,并且很快就让他们参加了在国内以及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地方的青年队国际比赛。值得一提的是,贾秀全率领的青年队以国内85年龄段最优秀球员为主体,从2000年开始就有了出国参加国际比赛的经验。

  “动手早,抓得紧,赛事多,投入狠!”

  这应该是85年龄段这批球员在中国足坛的真实生存状态。用圈内人士的话来说,这批队员生下来就命好,“赶上好时候了”。

  为了培养这些队员尽快成才,中国足协从欧洲请来了可可维奇、艾迪等青年球员培训专家,专门为这个年龄段的球员进行指导。而在参加荷兰世青赛之前,中青队除了在德国巴特基辛根市进行了为期45天的海外集训之外,还参加了数十场与欧洲和南美强队的热身赛。

  参加世青赛的中青队首发11人中,主力队员平均至少有将近20场国内联赛和杯赛的锻炼,而他们参加的国际比赛平均也不少于25场。特别是备战后期在德国非常有针对性的实战训练,最大程度降低了球员们参加大赛的不适应感,当中青队在世青赛上面对欧洲球队,在心理上已经无所畏惧了。

  向整体足球取经

  鲁迅先生在其《拿来主义》中告诫我们,学习外国先进事物和经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中国足球在这么多年的艰难前行中却深受“取精华,去糟粕”的名言之害——顽强执著地片面强调保留自己的特色。

  中国发明了“蹴鞠”,但在足球这个现代化运行程度最高的竞技项目中,我们没有多少值得保留的本钱。

  韩国教练李章洙在中国足坛曾经取得了成功,他曾经对比过中日韩足球在学习态度上的观念不同,“日本人在足球上没有自己的传统,他们在骨子里非常崇洋,所以日本人学习欧美足球可以完全抛弃自己的传统,全部拿来;韩国足球有自己民族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所以他们在学习欧美足球的时候肯定是采取有保留的借鉴和吸收的做法,强调或者倔强地坚守自己的足球传统;而中国足球似乎是这3个国家中最不擅长于学习的民族,他们喜欢找理由,片面强调客观因素,学习的态度也很不谦虚,总是强调自己的特色,无论这种特色是错误的还是不职业的。”

  这么多年在学习,在借鉴,却从不照搬,这就是中国足球的特色。顶100个头球,日本球员会保质保量地完成100个头球的训练任务,韩国球员嫌训练吃不饱可能要顶105个,而中国球员呢?要看教练在不在场?是不是都顶在目标之内?有没有在对抗状态下完成?面对经常自己主动降低标准的中国足球,难怪米卢一到中国就强调“态度决定一切”。

  “取精华,去糟粕”,这是真理。但关键是中国足球不知道别人的足球里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或许成功时我们还能看到精华,而一旦失败,我们眼里的洋和尚就全是糟粕了。没有哪一个教练是带着成功者的光环离开的,即使是神奇教练米卢,他在2002年7月离开中国足球的时候,同样是背负着无尽的骂名。要不是下一个洋和尚阿里汉更不济,也许现在我们已经想不起米卢的好了。

  从中国足球44年的失败到米卢的成功,然后再到米卢的失败和阿里汉的继续失败,我们真正享受了足球的快乐只有半年时间。送走了米卢后,中国足协以长官意志选了一个“听话的,乖巧的,配合的”

  阿里汉,没想到他带来的是再一次的剧痛。这次失败实际上是一次彻头彻尾的中国式失败,“你可以觉得委屈,你也可以认为冤枉,但是你被淘汰了。”

  中国足球在2004年提前出局,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后果。俱乐部闹革命,赞助商撤退,球迷倒戈,直到2005年再次出现了一个别别扭扭的德国人克劳琛。无论你是站在“护克”还是“倒克”的立场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看到日本韩国再次拿到德国世界杯的入场券的同时,国青队在荷兰的表现是我们忘记妒嫉和伤痛的一剂强心针。

  世青赛4场比赛中国队打进11个球,这个进球数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前三场比赛9个进球来自9个球员,这表明我们是一支依靠集体力量,整体作战的球队。虽然一进淘汰赛就输了,但2:3的结果和过程都让国人为之欣慰不已。

  虽然不能排除个别球员在球场上的闪亮发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球员们是融入在球队的整体战术体系中发挥能量,年轻的中国队完全依靠集体的力量取得了3场大捷。

  中德之战的失利的确让人扼腕叹息,但胜利的德国人给中国足球的2008年指明了一个方向——在中国足球惨淡的现状中是不可能诞生超级巨星的,所以2008年的我们必须组建一支球员个人能力平均,但整体作战能力强大的“超级团队”。

  在足球这个集体性最强的综合项目中,我们只能是依靠中国足球智慧和能量在2008年奥运会上的集体迸发。

  克劳琛现象的逆向思考

  德国人在中国创造了足够多的商业奇迹,大众在中国的大地上就像蚂蚁,奔驰在国人心目中就如同黄金打造的名片,然而和足球沾边的中德合作项目大多是失败的。

  施大爷在1993年就离开了中国,虽然德国人赠送给中国足协的“大众”现在依然奔驰在足协和香河基地的田间地头;维尔纳(1998年广州松日队教练)是失败的,甚至在他离开的时候依然没有弄清楚球队的老板是谁;作为知名体育赞助商,“西门子”品牌在国际体坛人见人爱,但他们在2005年坚决地撕毁了和中国足球的“结婚证”,即使他们有可能就此失去广袤的中国市场。

  德国人为什么在中国足坛难以成功?

  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去大胆地臆测,失败的根源在于刻板的德国人难以适应中国足坛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于遵守规则的德国人来说,中国人的思想活跃性让他们根本就适应不了。

  德国慕尼黑1860俱乐部经营部经理莱格纳曾经告诉我,关于德国人的两条办事规则,“一,老板永远是对的,二,如果老板错了,请遵照第一条!”

  我相信这是一个普通德国人深入骨髓的处世恒言,但在中国呢?“老板永远是对的”,这肯定行不通。因为中国足球的老板是谁,这是到现在为止我们也没有理清楚的关系。

  德国人克劳琛的老板是谁?是中国足球。克劳琛敢在赛前说,“我现在是一个百分之千的中国球迷,只要中国队和德国队相遇,我肯定希望中国队赢。”如果换一个中国教练带德国球队,他敢不敢说这样的话呢?

  克劳琛可能不是一个最优秀的教练(因为欧洲最好的教练肯定在职业足坛的

  第一线拼杀),也不是中国国奥队未来最合适的主教练人选,但这并不能否定他曾经带领中国青年队在世青赛上给我们带来的心灵震撼。

  我尊重克劳琛,是因为这位不善言辞、不善交流的德国老头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天的快乐。我反对世青赛期间的舆论导向,有人在混淆视听,让我们迷糊。实际上我们并不关心世青赛小组赛三连胜的功劳到底是谁的,我们只是迷惑,别人带着咱们成功了,怎么反而有罪了?怎么反而要“下课”了?

  中青队本次世青赛的胜利来自于球队的团结拼搏,得益于克劳琛的用兵布阵,成功于德国集训最大程度消除了中国球员在对抗欧洲球队时的那种不适应。

  当然还是要感谢中国足协的,如果不是他们为了规避足球竞赛的政治风险而选择回避矛盾,像崔鹏、冯潇霆等怎么可能有机会这么早就成为职业俱乐部一线队的主力球员呢?正像中国足坛名宿马克坚所说的那样,“这次国青队的成功是一次综合因素的左右,不能抹杀德国人对我们的帮助,也不要厚此薄彼认为中国足球一无是处。事实证明只要踏踏实实地抓青少年培养,中国的足球环境同样能出人才!”

  世青赛期间关于克劳琛功过是非的争吵,在中德之战后发挥到了极致,好在德国老头又站出来帮助中国足协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过失。一个63岁的德国老人,我相信他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但相对于我们,中国足球的丑陋却再次一览无遗。

  输球后国青队员们的不冷静,反映的不仅仅是我们球员没有文化和缺乏教养,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心目中没有信仰,没有老板,不明白自己为谁而战,这才是他们在世青赛后面临的危机!

  中国足球这么多年来始终没有搞清楚“谁是老板”这个核心问题。球员可以质疑主教练,球霸可以废掉主教练,足协官员可以干涉主教练的用兵指挥,球员也可以在背后大骂管理层“什么都不懂,全是傻×!”所以每一届中国队成败荣辱的背后,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混乱的江湖,“纷争不断,内耗连连”。中青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希望,但在劣根性上同样伴生。

  正如很多媒体的猜测,无论克劳琛是否功高当世,这支国青队和克劳琛迟早都是要“死”的,但这批球员有没有光明的未来,这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球员从国青到国奥就像过一座街道。街道两边有很多商店,左边是电脑、汽车和房子;右边是金钱、女人、烟酒和名利。无论哪个球员走过这个街道时,都必然要受到诱惑,关键是你在这些商店里徘徊停留的时间。一个球员或者一支球队的是否成功,可能很多时候取决于街道两边的诱惑程度。”这是沈祥福在带领“超白金一代”冲击2004奥运失败而归后的感悟。

  杜威和曲波们在2004年的失败让痴心的中国球迷重复可怕的历史轮回再一次悲痛,而2008年呢?祈祷我们能够得到一次人性和观念上的突破!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国青新闻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