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舒桂林:炒帅的经典案例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12:33 《足球·劲体育》

  在寻常球迷面前牛X惯了的辽足大腕,见了赵本山,一个个卑微得跟三孙子似的,连手都不知道怎么搁。中国体育产业与娱乐产业的巨大差距不言而喻——本山大叔演个小品,出场费怎么着也要几十万;咱们的足球大腕走个穴,给个万把块钱,就乐得合不拢嘴了。有句广告词叫体育也娱乐,可见娱乐的强势地位,换作娱乐也体育,就成病句了。

  此情此形,还真有些让人想不通,套用《卖拐》里的台词:同样是生活在一起的两
口子,做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相同的环境,相同的体制,何以足球竟然沦落到要靠娱乐圈人士救命的地步?

  赵本山与辽足的联姻,本质上是娱乐产业与足球产业的一次嫁接。在这样的过程中,代表足球圈的辽足的无能、无措、无为,与代表娱乐圈的赵本山极尽吸引公众眼球之能事,形成了太过鲜明的对比。

  鬼才相信,赵大叔介入辽足别无所求,可即便他是为了扩大知名度,或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其不露痕迹的营销手段,也堪称足球圈的学习楷模。请来一干娱乐圈明星及辽宁省高层领导赴赛场助威,自然是情理之中,但火线炒掉王洪礼,绝对是一个自我营销的经典案例,至少在客观上有这样的效果。

  这无疑是一次无比成功的炒作,事先经过了精心的策划。辽足成绩始终没成色,王洪礼下课是早晚的事,但何时让他下课,效果却会有天壤之别。赵本山选择了一个最为合适的时机,让自己一炮走红。尽管这样的行为引来了争议,但本山大叔声名雀起却无可否认——他甚至被许多习惯了阶级分析法的国人,视为球迷阶层的代表,以致有了球迷历史性地做了一回足球主人的结论,纵观世界足坛,普通球迷几曾能成为足球的主人?

  中国娱乐产业远比体育产业成功,自有极其复杂的原因,但娱乐圈人士擅炒作、擅包装、擅营销是公认的,总而言之,娱乐圈人士更懂得市场之道。如何吸引眼球,如何定位形象,如何细分市场,对比起来,足球圈人士简直就是白痴。同样是下课,这回王洪礼的下课,与迟尚斌在深圳的下课,产生的效应,差别实在是太大了。

  将赵本山拉入足球圈,可以被视为足球圈某些不甘落后人士的觉醒。无论如何,能够让这么多早已厌倦了中国联赛的人们,投来或褒或贬的关注目光,这本身就是成功。

  赵本山带给足球圈的,不仅仅是有形资产,还有更为重要的无形资产。他在提示人们,即便是让教练下课,也有这么大的“学问”。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