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晚报:赢下“选帅战斗”不是难事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29日10:59 青岛新闻网-青岛晚报 | ||||||||
王书林 尽管在真相大白于天下之前,关于国奥主帅的种种研究和猜测,还要煞有介事地进行下去,但谁都明白,“朱广沪上、克劳琛下”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各家媒体体育版的头条“新闻”。至于米卢,则更像一个自娱自乐的搅局者,在一旁独享“参与”的快乐。
因此,我更愿意把国奥主帅“难产”,看成一个很中国式的命题———人选很确定,理由费思量。毕竟,“师出无名”是中国人历来的忌讳。 国青小将在世青赛上的优异表现,平添了足协“豪赌奥运”的信心,但与此同时,也让克劳琛下课以及早在计划中的“弃德入法”,变得不那么名正言顺。毫无疑问,巴特基辛根和克劳琛是“阎世铎时代”的产物,但作为总局重点培养的中青年干部,谢亚龙显然无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创只属于自己的“大场面”,才是谢亚龙的最终目标,而前任所遗留的一切,自然而然地也会被他尽可能地摒弃。 由此,国奥选帅已经从纯业务范畴,成为一场微妙的政治斗争。从国青内部传出不和谐音开始,到妖魔化克劳琛,再到国青球员“不信任票”,一切都是处心积虑、按部就班,处处显示着中国足协的办事效率和思维缜密。作为当事人,克劳琛或许永远不会明白其中的奥妙,但他却注定只能成为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其实,对中国足协和谢亚龙来说,赢下这场“选帅战斗”不是难事,仅凭朱广沪在国内的人气,最终基本也可名正言顺。只不过,对于整个“奥运战役”而言,很难说这是不是一声嘹亮的冲锋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