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足球报:克林斯曼难塑攻击德国?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13:07 《足球·劲体育》

  □慕豪

  联合会杯与巴西的半决赛,是克林斯曼的第15场正式国家队比赛,也是他第一次在面对强队时必须胜利的比赛。就像克林斯曼自己评价的那样,“德国队已经达到一个高度,但只是眼睛的高度”。而从结果来看,克林斯曼的狂热进攻风格让德国队走出了沃勒尔的沉闷,却依然没有走出遇强不胜!

  此前,克林斯曼与传统列强有过三次交手,一次与巴西,两次与阿根廷,全部打成平手。这三次有两次是友谊赛,而与阿根廷的联合会杯小组赛则是在胜负无关紧要的情况下进行,过去14战10胜3平1负,只能说克林斯曼通过了一次次的小测验,一年来,惟一一次可以对克林斯曼作出重要评判的比赛,却让人为难。

  克林斯曼为德国队注入激情,15战38个进球足以将20个失球的过失掩埋,6月份的6场比赛11个失球可以归咎于防线阵容不整。克林斯曼的德国队带给人们视角上的最大突破就是,德国队充满攻击性,即使在锋线能力饱受非议的情况下,德国队还是保持着每场比赛都有进球的势头。这样的攻击性,在过去20多年的德国队都难以见到。不可否认德国人由于身体力量上的优势,一贯比较强调全攻全守的打法,过去最典型的两个时期是贝肯鲍尔时期比较平衡的打法和沃勒尔时期偏重于防守的打法。

  克林斯曼强调进攻,也许是他前锋出身的秉性所致(但他的前任沃勒尔也是前锋出身),不过更重要的是他在作为球员时代驰骋德、意、法、英四大联赛体验的结果。克林斯曼最成功的赛季在英超的托特纳姆热刺度过,在那里他完成了职业生涯的单季最高入球,而后在拜仁的两年,他与意大利金牌教头特拉帕托尼就其战术的保守发生过严重冲突。克林斯曼上任伊始就不断地宣扬英超打法的积极性,并将胡特和希策尔贝格两个在英超效力的小将招入麾下。

  当拜仁以近乎历史最佳成绩结束2004/2005赛季的时候,克林斯曼也似乎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在出征联合会杯的德国队阵容中,克林斯曼一口气召入4名拜仁中场球员。而在联合会杯小组赛的前两战中,巴拉克、弗林斯、代斯勒和施魏因施泰格同时作为中场首发,在与巴西的“决战”中,小将施魏因施泰格受到停赛处罚,其他三将依旧首发,德国队骤然变成了拜仁的德国队。

  即使在拜仁,代斯勒和施魏因施泰格也很少获得同时首发的机会。而现在,脚下技术出众的代斯勒和施魏因施泰格成为克林斯曼改变德国国家队风格的法宝,他们在中前场的穿针引线让德国队的进攻变得赏心悦目起来,在俱乐部得到解放的巴拉克,在国家队中也成为进攻中的核心角色。对于德国队来说,这是一种没有先例的风格,以往国家队的中场选材,更倾向于巴拉克、弗林斯这种攻守平衡的全能型球员。

  由于代斯勒和施魏因施泰格出现在两翼,后腰和两个边路后卫的防守任务加重了。与巴西队一役,阿德里亚诺多次在右后卫弗里德里希身后找到空档,而德国队的左翼配备,从希策尔贝格到施奈德都只是“临时工”角色,全能的弗林斯在超重的防守负担下也变得无能,克林斯曼为了加强进攻在防守上的牺牲也就成为失球较多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防守上的吃力,克林斯曼和马加特一样采取了类似的策略,那就是加强阵型的紧凑感。6月份的前4战,德国队的对手都不强,而德国队的表现就是前松后紧,上半场相对松散,而下半场往往是以突出巴拉克为标志,强调阵型的紧凑、节奏的快捷,德国队完全掌控住局面。可以想见,在这样的紧凑打法下,德国队是难以被击败的。在欧洲杯上与荷兰一役,沃勒尔就曾实践这种打法几乎战胜荷兰,拜仁在海布利与阿森纳的冠军杯一战,马加特上半场的布阵也强调了紧凑。

  问题出现在这种紧凑的节奏能维持多长时间,沃勒尔的德国队在下半场后半段出现衰退被荷兰人扳平比分,而马加特的拜仁在海布利也在最后时刻险些崩盘。同样的症状出现在克林斯曼的国家队,与阿根廷今年的两战和联合会杯半决赛与巴西的交手,德国队都在比赛一开始就全神贯注地投入,但到了下半场后半段,以力量见长的德国队就出现了体力不支的现象,而无法还击。

  紧凑的打法,给德国人带来过成功,也导致过失败,不过这仅出现在高手过招的战例中。可以肯定,这是克林斯曼正确的方向,克林斯曼未来的工作,也许就是如何延长国家队在与传统列强交手时紧凑感的维持时间。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克林斯曼新闻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鞋狂创意摄影赛


UNDFTD×AJ IV


Hemp×Woven


FUTURA


动网秀水杯豪门球迷冠军杯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