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青岛晚报:克劳琛现象说明什么--国青5大问题的思考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10:25 青岛新闻网-青岛晚报

  编者按 国青队已经离开荷兰,抵达北京,各自分散了。本次国青队在世青赛上的表现在国内反响颇大,而国际足坛也对此备为关注。到底国青队此次备战世青赛的整个过程发生了什么?到底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在这里,我们综合了其中的五点问题,与读者共同思考。

  “克劳琛现象”说明什么

  “成王败寇”是竞技体育不二的规律。国青队这次在普遍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几乎创造了新的历史,德国籍主教练克劳琛的功绩已经无法抹杀。小组赛3战全胜后,当地中国球迷打出了“克劳琛,中国足球不能没有你”的标语。克劳琛说:“我很喜欢中国,也很想留下,但决定权不在我。”无缘世青赛8强后,克劳琛和国青队正式分手了,这意味着这名64岁的老人可能从此不会再与这支球队发生关系了。

  综观从施拉普纳到哈恩的历任中国足球国字号球队的外籍教练,克劳琛是接手时间最短但比赛成绩最好的一位,但克劳琛却没有能够得到中国足协的留用,这实在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克劳琛当初答应与中国足协合作时是希望成为冲击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国奥队主教练,但由于第一批“08之星队”引发中德双方合作的矛盾,中国足协并不信任这位德国老头。当时为了解决国青队迟迟没有主教练的尴尬,中国足协仓促之下只好把克劳琛推上了前台,并为其制订了世青赛跻身8强的目标。这一方面是考验克劳琛的真正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克劳琛的最终“被炒”有个更好的理由。但没有想到的是,国青队这次一路表现神勇,让中国足协既定的“排克”方案十分尴尬。

  在整个过程中,中国足协无论是对克劳琛的选择还是任用都缺乏科学的判断。虽然克劳琛被“始乱终弃”的结果与“阎谢交接”的特定背景有关,但中国足协对国字号球队缺乏严谨的选帅机制的问题还是明显地凸现了出来,他们总是采取盲目的“赌博式”选帅。国青队回国解散之后,不久就要提前升格为国奥队了,但“克劳琛现象”的存在却让我们担心届时中国足协到底有没有能力挑选出一位真正合格的“领军者”。

  矛盾暴露 什么问题

  围绕着克劳琛和中方教练及球员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从第一批“08之星队”赴德集训开始,很多后来被加以渲染的矛盾就开始形成。除了因为中外不同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一定隔阂外,最主要的矛盾其实都集中在中西方足球思维的差异上。最明显就是中国人事无巨细都喜欢开会讨论,但西方人没有这个习惯。克劳琛为此曾经多次与队内相关人士发生争吵,虽然克劳琛事后全然忘记,但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方式,继续毫无裂痕地合作下去已经绝无可能。

  外界对克劳琛和中方教练的内部矛盾揭露已多,但有一件事情却是鲜为人知的:克劳琛在最后备战阶段很重视球员的身体条件,尤其要球员控制体重。来荷兰参赛前克劳琛特别要求队医带上磅称,每天严格监控球员的体重,但队医却嫌麻烦没有带。结果,崔鹏到荷兰后体重增加了,体能受到影响,但队医却没有把这一情况及时通知

  给克劳琛。结果中德之战最后15分钟崔鹏抽筋了,但克劳琛仍凭以往经验判断崔鹏应该能坚持到终场,所以始终没有将他换下来。

  克劳琛带来了什么

  克劳琛在德国生活的富足程度令人吃惊,但他至今仍然未娶,其理由就是一个太热爱足球的教练是不可能结婚的,因为四处奔波的生活会给他的家人造成无法补救的痛苦。这使得克劳琛始终能以一个足球狂热者的姿态投入到执教工作中,他也因此可以为了能带领中国奥运队的愿望而不计报酬地与中国足协合作,这点是得到国青队内一致公认的。

  克劳琛以前有过在亚洲国家执教的经历,也有过长期在职业俱乐部执教的经验。有人认为克劳琛已经长期脱离一线球队,但事实上,他直到2002年初还是突尼斯国家队的主教练,因此他的足球理念与思想其实并没有与国际先进潮流脱节。刚接手国青队赴德集训时,克劳琛一眼就看出了球队逼抢不紧、进攻不向前、传接球不合理的弊端,此后的集训他就专门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许多看过2004年亚青赛的球迷会发现,国青队在世青赛上的表现与当时相比简直判若两队。当时的国青队一脚传接球技术差,推进速度慢,而且没有成型的进攻套路,基本上是依靠球员的个人身体条件。但这次不同,国青队即使

  在与德国队一战中也占据了控球时间上的优势,球队的攻防转换速度比较快,进攻的套路趋于丰富——4场比赛都能把第一次正式射门转化为进球,前3场比赛9名不同球员打进9球,这些数据都说明了国青队的变化之大,他们的表现并不能简单地以“运气”二字来概括。如果说施拉普纳为中国足球带来了“豹子精神”,霍顿为中国足球带来了战术思想,米卢为中国足球带来了心理调整,那么克劳琛调教下的国青队则是一支初步具备了战术纪律、团队精神、打法成型且富有攻击力的队伍。现在令人担心的是,克劳琛的离去是否会让刚刚成型的国青队今后要在适应新的战术打法中浪费时间。日本人坚持走巴西化的风格,韩国人坚持走希丁克的路子,中国足球什么时候才能形成自己持续的战术风格呢?

  中国式备战是否正确

  国青队备战世青赛的过程曾一度被外界描述为一塌糊涂,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与外籍教练在备战模式的理解上存在极大的差异。国内球队一旦要备战某项大赛,动辄就要封闭集训两三个月,但克劳琛认为最多6个星期就可以了,而且不是盲目地采取超负荷的训练方式。

  这次国青队内一些人士对克劳琛意见最大之处就是没有体能训练计划,没有力量训练,所以导致场上有球员抽筋。体能教练魏斯和按摩师马尔蒂斯都是克劳琛带来的助手。在记者采访中,他们都反驳说:“我们每天都会有长距离的跑步,在一定时间会加快速率。我了解每名队员的体能和身体状况。有人对我们的第一场小组赛的体能不满意,事实上我们球队有2人是拉伤了,而土耳其队却有3个人累得在场上抽筋。”

  事实上,世青赛期间国青队球员们回过头来都普遍认可克劳琛的备战方式,因为其效果在实战中得到了检验。长期集训,大量体能训练,热身赛要成绩,这一套中国化的备战模式在这次国青队的身上得到了反证,今后我们敢不敢彻底否定它呢?

  “董方卓发怒”是否偶然

  中德之战赛后,董方卓公然对克劳琛“泄愤”一事招来极大非议。董方卓的举动是偶然的吗?答案是否定的。董方卓在刚刚从比利时回到国青队时有比较严重的膝伤,克劳琛当时在德国为董方卓找到一位运动创伤专家,但董方卓却出于种种原因拒绝了克劳琛的好意。

  而在后来的训练中,克劳琛认为董方卓虽然个人能力不错,但与他的整体战术思路不相融,因此表示了即使他参加世青赛也只能打替补的意思。董方卓当时就很不乐意,认为自己专门从比利时回来,为的就是打主力。从后面的比赛中可以看见,克劳琛在使用董方卓的问题上坚持了自己的思想,董方卓自然埋下了极端抵触的情绪。但遗憾的是,国青队的某些管理人员却未能及时而妥善地化解董方卓心中的积怨。

  其实何止是董方卓一人,国青队中某些所谓的“大牌”球员在备战期间也不时与克劳琛发生争吵,外界很多关于国青队内乱的消息其实也是出自于这些球员的口中。一支成熟的队伍需要球星,需要个人能力突出的球员,但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如何不要让成年球队的“骄娇”之气过早沾染他们,这实在是中国青年足球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难题。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克劳琛新闻 全部国青新闻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鞋狂创意摄影赛


ZOO YORK


CALIFORNIA


JEDI


动网秀水杯豪门球迷冠军杯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