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南方都市报:一样的比赛 不一样的起航--聚焦中青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08日10:04 南方都市报

  一个星期前,荷兰小城乌德勒支在中国球迷眼里只是一个陌生的符号,很少有人知道新一届的世青赛将有部分赛事在这里举行;一个星期后,伴随着中青队的到来,这座拥有26万人口的宁静小城不仅注定不再平静,而且更为重要的是,21位中国青年球员的命运将和这座小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于世青赛的主办者国际足联来说,四年一度的这项青年足球的顶级赛事只是一项计划之内的工作,24支球队的52场比赛和四年前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但是,对于参加这项赛事的504名年轻球员来说,这却极有可能成为他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至少,对于21名中国青年来说确实如此。只是,当两年前就已经成为国脚的周海滨和赵旭日期待着三天之后同土耳其队的交锋的时候,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等待着这支中青队的虽然是一样的比赛,却是不一样的起航——在中国青年队出征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一支球队还没有比赛,就已经被媒体普遍看低,而且是将问题的矛头直指主教练……

  -观点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当以曲波为代表的“超白金一代”已经成为久远的记忆的时候,陈涛和他的同伴又成为了中国足球时隔四年的新希望。64岁的德国老人克劳琛显然也很希望能够在中国足球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6月5日,抢在同组的三个对手之前,中青队提前进入乌德勒支,用老头自己的话说,他希望中青队在成绩上也能来一个“第一”。面对欧青亚军土耳其队这样的强劲对手,我们不知道中青队“小组第一”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这种疑惑是现实的。但是,前方随队的中方人员却已经开始怀疑队伍在整个世青赛中的表现,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困惑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本来应该鼓舞军心的人们竟然首先动摇起军心来了?

  其实,包括了部分教练及中国足协官员在内的中方人员对克劳琛的不满,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成为尽人皆知的事实了,尽管这种不满确实曾经让足协高层产生了“换帅”的念头,但是,在一场2比2战平德国青年队的比赛之后,善变的足协高层不仅改变了主意,而且还让“督军”的朱广沪带去了力挺克劳琛的最新信息。可惜的是,足协的这一“最高指示”看来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伴随着21人出征名单的圈定,矛盾再一次“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中国足协将队伍拉到不不远万里的德国,却并没能为正处于成长之中的孩子们提供一个清静的环境,而是任由各种矛盾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这种“听之任之”态度的本身其实已经是一种失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个简单而又浅显的道理,怎么到了中国足协那里竟然就行不通了。

  我们注意到,对克劳琛全面否定的声音,都是通过与某几位足协官员相熟的记者再透过其所在的媒体向外传递的。这种帮熟人“写作”的传达声音方式本身是否就是中青队真实处境的写照,老实讲我们不能不感到怀疑。说得再直白一些,在阿里·汉的失败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事实的情况下,相关记者与媒体依然力挺这位败军之帅,现在换了一个在德国更具人气与影响力的教练,却反而遭受到了怀疑与抨击,这本身不就是一件很耐人寻味的事情么?更何况,如果仅就对足球的领悟与理解来说,现在中青队的中方教练及足协官员,又有谁敢公开声言自己是真的超过了克劳琛的?

  当然,我们也并不想排除有些人也许真的是旁观者清,在记忆力存在明显问题的克劳琛对于足球的理解与教授可能真的出现了问题的情况下,“铮铮铁骨”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即便是对这样的“忠臣”,我们是不是也同样应该奉劝这样一句:“既然能够说明问题的只有最终的比赛结果,而现在中青队一旦临阵换帅只有可能让结果更糟,是不是转而力所能及地做好球员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比赛之中,才来得更为现实与积极呢?!”毕竟,在球员面前说主教练的是非,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

  克劳琛的名头确实不如贝肯鲍尔或克林斯曼来得更为响亮,但是,这个德国老头在40余年的执教生涯中能够获得德国足协的信任与尊重,至少也证明了他并不是我们某些人想象的水货。而且,再现实一些地来说,既然中青队赴德训练是中国足协与德国足协之间的合作,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一场正规的比赛还没有踢,就已经迫不急待地来一个全盘否定?照这样的思维走下去,不仅双方的这个合作难以继续下去,只怕中国足球也将陷入明明自己不咋地却看谁都不对劲的怪圈之中,永远难以自拔。

  克劳琛也许是错的,但他错了既不代表中方人员就一定对了,也不意味着中国媒体就真的已经可以成为中国足球的“主宰”了。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我们从来都不缺少自以为是的聪明人,缺少的只是理性与扎实的开拓者。大赛临头,不是去考虑对手的情况,考虑如何打好自己的比赛,而是纠缠于球队的“内战”,非争出你高我低不可,这本身就是用兵之大忌。在种种不利因素已经成为议论焦点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分辨其中的是非对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因为这才是最现实也最应该的选择。

  -中青队这一周

  5月28日

  中青队21人名单正式确定,此前存在争议的董方卓最终顺利入选,而正在德国集训的毛彪、权磊等六名球员则被淘汰。第一批前往德国集训的“08之星”队员无一人入选。国内媒体开始大范围质疑德国主帅的选拔标准。而此前在德国集训时,中方教练、中方管理人员甚至球员的不满言论见诸各体育媒体的显眼位置。

  6月3日

  在国际足联公布的荷兰世青赛的24支队伍的报名名单,中青队最终的21人名单有了小小的变动,受伤的王永珀和关震被张磊和毛彪顶替,他们改变了中青队没有“08之星”球员参加世青赛的局面。而中方教练力挺的阎相闯和王寿挺仍然作为替补球员。媒体渲染克劳琛和中方教练、中方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6月6日

  世青赛前最后一场热身,中青队0比2不敌美国青年队,在此前进行的11场热身赛中,国青队战绩为7胜2平2负。比赛最后阶段,中德教练争执不下的阎相闯和王寿挺替补上场。赛后很多媒体报道中青队队员开始炮轰主帅克劳琛。事实上,中青队年轻球员重大比赛前敢炮轰主帅,这是第一回。次日,足协副主席杨一民抵达荷兰督军。

  -专访

  克劳琛:

  我本人无所谓,别给队员施压

  日前,德国著名体育报纸《Kicker》(《踢球者》)专访了中国国家青年队的主教练克劳琛。在这篇专访中,克劳琛回答中规中矩,并没有对他的德国同胞大倒苦水,只不过偶尔有透露“中国国内传来批评的声音”,德国老头希望“中国的领导机构不要给小伙子们施加太大的压力”,而对于自己,克劳琛坦言对压力“无所谓”。 ——编者

  记者:克劳琛先生,现在距在荷兰举行的20岁以下世界青年锦标赛即将开打,中国青年队的准备做得怎么样了?

  克劳琛: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我对这次的备战相当满意。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工作将会转移到一些细节问题上。速度训练,技战术讲解,场上状况的应对措施和与球员们的单独谈话。从四月初这支30人的队伍就在德国的巴特基辛根开始了积极的备战。其间进行了几场练习赛,在世青赛开始之前还会有两场。在2比2逼平德国队的比赛中,我们已经向大家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那场比赛中,0比2落后之后,我们完全控制住了对手。在这之前,因为我们1比2输给了实力强劲的奥地利队,已经从中国国内传来了批评的声音。但是我完全相信我的小伙子们的能力,尤其是最近又有5名球员加入了球队,他们都是中国职业联赛球队中的主力球员。他们能够进一步提高球队的水平。特别是来自山东鲁能泰山的守门员杨程,他已经拥有参加亚洲冠军联赛的经验了。在比赛中我们希望利用自己的速度优势来控制比赛节奏,利用快速传球向对手施加压力。

  记者:您是怎样选出这些球员的呢?您在用人方面有没有遭到怀疑或者遇到困难呢?

  克劳琛:不久之前在北京我和我的助理教练科里特一起选出了这些球员,科里特是德国帮助培训中国教练项目的参与成员。有些麻烦的是从曼联租借到安特卫普的球员董方卓的受伤,他已经受伤三个星期了,但是最终经过医生的检查,他还是可以参赛的。最难确定的是中场球员,这个位置的竞争非常激烈。不过最后的人员选择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我是和特意随队到德国的中国国家队主教练朱广沪一起确定的这份名单。我想要再次强调,我和他之间的合作非常愉快。

  记者:克劳琛先生,您认为中国队的优势是什么?

  克劳琛:后防线的站位非常好。队长冯潇霆在中后卫的位置上的表现抢眼,他今后肯定会有一番作为的,他和赵铭一起在中后场形成了强大的头球组合。以周海滨为核心的中场跑动能力很强,很灵活。总体来说我们的优势在于球队整体的稳定性。我们可以在比赛中根据形势来改变战术,或者利用进攻向对手不断施加压力,或者利用快速反击寻找机会。

  记者:那么球队还有哪些弱点呢?

  克劳琛:在后场我们还要加强,在球门前我们留给对手的空间太大。还好现在门将杨程的到来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还要更好地把握机会获得进球。我们在身体条件上不占优势,但是球队的头球能力还是很强的。现在我们还需要在队员的心理素质方面下功夫,要让他们更加自信,要让他们在两万名土耳其球迷面前不会发挥失常。还要让他们明白,在荷兰的比赛和在自己国内不一样,在这里你可以完全相信裁判。在世青赛上不会出现像中国国内那样的侮辱足球的事情。

  记者:您对小组赛中的对手巴拿马、土耳其和乌克兰了解多少呢?

  克劳琛:我们已经观察他们很久了。土耳其实力非常出众,我认为它是这个小组中最被看好的球队,我已经对它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上周末我也看了乌克兰和叙利亚的比赛。他们的球员身体条件非常好,他们都是职业球队的球员。巴拿马和墨西哥的比赛已经很能说明他们的实力了。我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朋友们给我的信息也表明他们是一支很有实力的球队:后卫身体强壮,前场的进攻火力非常猛烈。尽管我们不被大家看好,但是我的小伙子们很清楚,他们不需要害怕谁。

  记者:您对于这次的荷兰世青赛的期望值有多大?

  克劳琛:至少我们要进入第二轮。中国队已经有20多年没有完成过这个目标了。这之后就很难说了,淘汰赛中一切都有可能。看一看韩国队在上届世界杯中的表现就知道了……

  记者:您的球队已经在德国进行了八周的训练了。他们的适应情况如何呢?他们有没有烦躁的情绪呢?

  克劳琛:这方面一点问题都没有。尽管备战很紧张,但是我们还是准备了很多的消遣活动。五月中旬我们去西班牙瓦伦西亚附近度假了一次,在那里球员们可以彻底地放松恢复,在后面的训练中会更有精神。对球员们来说备战中没有什么问题。我只是希望,中国的领导机构不要给这些小伙子们施加太大的压力,我本人则是无所谓。

  记者:您认为您的球队中哪些球员可能在荷兰有惊人的表现?

  克劳琛: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的队长冯潇霆。他作为后防核心很有大将风范,并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还有中场球员中也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我很看好左路的小个子球员卢琳。

  记者:HARDY HASSELBRUCH

  《Kicker》中文刊《精彩足球/踢球者》特约供稿

  焦点一 克劳琛其人

  究竟他是怎样的一个教练?

  很多中国球迷习惯于将克劳琛与施拉普纳或者哈恩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是尽人皆知的“德国派”。但是,与这两位前中国国家队主教练有着本质区别的是,克劳琛并不是中国足协的“雇员”,也正因为如此,尽管包括中国足协“掌门人”谢亚龙在内的多方人士对他的备战工作提出了批评意见,但他依然可以“我行我素”。在诸多中国媒体眼里,这无疑是一种“顽固透顶”,再加上前方代表中国足协坐镇的冯剑明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克劳琛自然而然地便成为了一个“反面教材”。

  中国足球虽然从来不缺乏批判与否定精神,但是如此官方地、公开地批判并否定一位在任的外国主教练,这应该还是第一次。

  朱广沪“督军”并非“倒克”

  在刚刚由田径中心“转行”而来的谢亚龙眼里,克劳琛的最大缺点就是训练量不够,以至于明显地影响到了队员们的体能。这不仅与他熟悉的“田径理念”不相符合,与国家体育总局力倡的“三从一大”更是背道而驰。所以,还是在4月份赴德考察的时候,他就已经冒出了一句:“如果他(克劳琛)不行,你(朱广沪)就上!”很显然,这句话不仅让中方工作人员及教练后来“弹劾”克劳琛有了“理论依据”,而且也让克劳琛与中方人员“对抗”有了现实依据——谁又多少没有一些逆反心理?!所以,当5月9日传来中国足协将派遣朱广沪前往德国“督军”的消息时,中方人员第一时间的反应是:“足协派朱广沪接替克劳琛来了!”而克劳琛的反应则是:“朱?他来德国干什么?!”

  最终,朱广沪应中国足协的要求,在一个月之内第二次出现在了巴特基辛根,但是他随身携带的“鸡毛信”并不“倒克”,而是“挺克”。这无疑让中方人员多少有些失望,而让克劳琛多少有些喜出望外。在德国停留了一个星期后,朱广沪带回的信息更是对克劳琛有利:“我在德国期间一有空便会和克劳琛交流业务,我们总共进行了至少五次交谈,每次的时间都比较长,在一个小时左右。通过交谈可以发现,克劳琛确实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教练,而且从中青队备战的情况来看,应该说也还是相当不错的。另外,客观地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还没有哪位教练对世界上国青同年龄段球队的了解可以超过克劳琛。俗话说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所以说在世青赛还没有开打的情况下就急于否定克劳琛,至少缺乏足够的理由,毕竟大赛是看结果的,克劳琛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教练,他带队在世青赛上所取得的成绩才是真正有说服力的。”

  克劳琛朱广沪观点惊人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克劳琛的观点竟与朱广沪有着惊人的相似:“现在就急着否定我还不是时候,等到世青赛结束之后再评价我也不迟!”对于有着40多年执教经历的他来说,显然也明白在足球领域从来都是“不论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克劳琛此时的这种态度,很容易便让人想到2001年十强赛前的米卢,因为对他带队在热身赛中的表现感到失望,当时呼吁让他下课走人的不仅包括了中国足协的诸多官员,而且包括了很多的国内媒体。虽然现在还没有任何理由确信目前的克劳琛就是当年的米卢,但是,这至少也提供了一种思维,那就是在被拉出来“遛遛”之前,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究竟是“骡子”还是“马”?

  不过,德国足协显然已经认定克劳琛就是一匹“马”,在意识到中国足协对克劳琛的怀疑之后,德国足协的秘书长便已经对谢亚龙等人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认为中方教练与克劳琛之间出现的矛盾,主要是因为对足球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我们不仅相信克劳琛有能力带好中国队,而且认为在他的带领之下,中国队也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也许有人要问了:矛盾重重之中,德国足协的态度真的这么重要么?答案是:当然重要。

  原因很简单,中青队赴德集训,这个安排在很多人看来是中国足协与巴特基辛根市的合作,但实际上,此次合作是建立在中国足协与德国足协之间的,德国足协不仅找来赞助商为中青队安排了巴特基辛根这个集训地,而且还花钱雇来了他们信任的克劳琛。中国足协如果试图抛开克劳琛“闹革命”,又哪里有这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对于好多针对克劳琛的“批评与否定”,也许本身我们就应该打上一个问号:这真的就是事情真实面貌的反映吗?

  焦点二 用人分歧

  究竟谁的判断才是准确的?

  中青队已经抵达乌德勒支,但放眼看去,对克劳琛的批评与否定还在持续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方人员与这位德国老人之间的“深仇大恨”,以至于即将到来的世青赛也无法让他们携起手来?

  中方人员的说法听起来很笼统,用一句“足球理念不同”来作为概括更是容易让人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足球理论思考之中。其实,如果将中方人员与克劳琛的“冲突”用具体的事例来进行描述的话,我们就可以发现,抛开自己单独买雪糕吃不理会队中其他人,以及独自住在四星级的酒店之中,实际上都与足球本身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即便是抛开文化差异这样的因素不论,也充其量就是“合不合群”或者“大不大方”的问题,犯不着“上纲上线”。于是,真正的“冲突”,说起来也就只能是“为什么坚持不用阎相闯?”或者“董方卓究竟又有什么不好?”这类事关具体球员的使用问题。

  董阎问题:德国人“本能反感”

  关于董方卓将被“淘汰”的消息早在二十多天前就已经从巴特基辛根传出,虽然这位有着“曼联球员”光环的大连小伙子最终还是进入了世青赛的21人名单,但是他究竟有没有机会出现在世青赛的赛场上,直到现在也还没有人能够说得准,因为在0比2负于美国队的那场“最后热身”之后,克劳琛对他的否定又增加了一层,尽管同一时间冯剑明做出的反应几乎是完全相反的评价。事实上,在克劳琛几乎是被中方人员逼着使用董方卓的情况下,老头的“本能反感”与中方人员的“本能好感”都是再容易理解不过的事情。

  对于有着速度与突破优势的阎相闯的“弃用”,则是克劳琛与中方人员的又一“致命冲突”。成名于去年联赛的阎相闯在中方人员看来完全有可能成为改变比赛的人物,但克劳琛眼中的阎相闯却是一个“训练态度有问题且防守明显不够积极”的“反面教材”。为什么围绕一名球员可以产生如此之大的认识偏差,看来也许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那就是其中必有一方“戴了有色眼镜”来评价阎相闯!这一方可能是克劳琛,也同样可能是中方人员,毕竟,就像很多人所知道的那样,阎相闯是一名来自北京现代的球员,与中国足协的官员有着“同城之谊”,于公或者于私“拉自己人一把”并非绝对没有可能。当然,在克劳琛与一些中方人员的矛盾可谓已经尽人皆知的情况下,他刻意地“公报私仇”,而阎相闯一不小心成为了“靶子”,这也同样是有可能的。

  事实上,包括媒体记者在内的很多人几乎本能地站在阎相闯一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普遍已经接受了这样的一个“游戏规则”,那就是既然阎相闯和王寿挺已经作为“替补队员”留了下来,那么在王永珀、关震突然受伤的情况下,阎相闯替补入队可以说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情了,可克劳琛偏偏不认这个理,放着两个已经在身边的队员不用,不惜将刚刚倒了一回时差的毛彪又给拉了回来。克劳琛声称自己这么做的理由是阎相闯从来没有打过前锋,但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他这么做就是“有意玩人”。

  大赛将至,用人分歧仍未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用人所产生的分歧似乎直到现在还没有到结束的时候。本来,按照中青队原来的计划,阎相闯和王寿挺将在6月6日启程回国,但是,就在两人已经收拾好了全部行装的情况下,他们又突然接到了推迟回国的通知。按照中青队对外公开的原因,两人行程的推迟,是“因为机票出了问题”。但对于这一说法的本身却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中方人员有意利用足协高层即将到来的这个时间差,希望通过高层的压力,达到让阎相闯继续参加世青赛的目的。而且,同时也有消息指出,如果克劳琛真的“屈服”的话,那么被“牺牲”掉的也将是另一个不被他看好的球员——因伤一直未能进入状态的董方卓。也许,对于倔强的克劳琛来说,这已经是他所能承受的“底线”——接受一个已经是“极限”,进一个可以,必须走一个才行。

  其实,客观地说,我们没有理由反对克劳琛的选择,因为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作为中青队的主教练,他有权按照自己的判断取舍队员,而且他似乎也已经做好了对自己选择负责的一切准备。对于有着四十多年执教经历的克劳琛来说,他的选择当然更有可能是正确的。但是,由于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中青队的成功或者失败也几乎肯定并不取决于某一两个队员的使用,因此,围绕用人所产生的分歧,究竟孰是孰非,只怕永远也没办法说清楚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最终的落选者肯定会因此而“记忆”克劳琛一辈子,毕竟,参加世青赛对于所有的球员来说都是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

  当然,作为相关取舍的决定者,克劳琛也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成功了,他马上便会人气急升,享受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他马上就得丢鞭卸印,成为中国足球又一个新的唾弃对象。成王败寇,非此即彼,中国足球再一次泾渭分明。

  A30-A31版采写:特约记者 杨克(除署名外)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青新闻 全部国青新闻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鞋狂创意摄影赛


ZVEZDOCHKA


OVOLO LACE


Air Rift巴西


动网秀水杯豪门球迷冠军杯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