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莫与“国球”争锋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15:34 长沙晚报 | ||||||||
“国球”的余热尚未散尽,羽毛球“战场”已硝烟四起。同样是中国体坛“世界冠军的摇篮”,人们自然对羽球产生了同样的期待,“三杯统揽”似乎已和“大包大揽”一样成为事实,中国羽毛球队不觉中已被推到了非拿苏迪曼杯不可的风口浪尖上。 然而,从羽毛球队自身,到球迷,到媒体,到官员,真的有必要让羽球去和“国球”较劲吗?有必要对羽球也抱有横扫一切对手的期望吗?
事实上,羽毛球和乒乓球除了同样诞生了众多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之外,并没有太多相似之处。前者有着“国球”的美誉,在那个内外交困、百业待兴的年代每每鼓舞起国人的志气,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已经超越了体育范畴,而后者从1982年才首次参加统一后的国际羽联的世界赛事,在历史战绩上落后于前者已是板上钉钉。 从运动本身特点看,前者更强调反应、技巧,对体能要求相对较低,更适合中国人,人才储备更雄厚;前者尽管业余参与人群庞大,但从事专业训练成本高,出成绩慢,伤病风险更大,因此高水平人才相对贫乏。 两者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也有不小的差距,前者在国际乒联的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后者在国际羽联中不过是个改革的执行者。此外,乒乓球在科研和市场开发方面也更胜一筹。 另一方面,世乒赛中国军团的完美表演不禁让人产生幸福的“审美疲劳”,而对于羽毛球来说,“完美”到“疲劳”仍然只是一个理想。中国队尽管在过去一年中,参加比赛就有3枚以上金牌入账,在年初的德国和全英公开赛上更独揽4金,特别是曾经的“软肋”——男双有喜人突破;尽管是本届苏迪曼杯得主的最大热门,但是即便顺利拿下,也不意味着中国羽球能像“国球”一般屡屡横扫世锦赛。女单、混双后继乏人,男双也谈不上优势,而不少外国对手都有自己的一两手“绝活”,足以在单项比赛中直指冠军。 因此,用“国球”的标准来要求羽球,未免强人所难,更别说“国球”的“完美”对于运动的发展有害而无利。 “三杯统揽”对于中国羽毛球队来说是必要争取的,因为绝佳的机会就在眼前,但是“必拿”和“大包大揽”却是无需理会的,超越自我才应是客观的和现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