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何以能成为中国的“国球”,又何以能屡屡在世界大赛中包揽金牌?
从精神层面而言,在中国诸多运动项目中,乒乓球运动拥有最鲜明的创新精神,最无私的团结精神和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唯有如此,小球才能震动地球,才能在乒乒乓乓之间,跃升为“国球”。
常恨世人新意少
在中国乒乓球队成立50多年以来,球队从来没有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得失。常恨世人新意少,中国乒乓球见识了许多“故步自封”的例子,但自身从未停止前进。
在国际乒联技术委员会主席姚振绪的印象中,中国乒乓球选手拥有过多达十几项的个人技术(见附表)。其中,几乎每一种新技术的研发,都凝聚了国球教练组的心血。姚振绪说:“外国选手一个比较强烈的感觉是,中国球员的打法太多了,而且每到重大比赛,常有‘秘密武器’出现。”
在第32届世乒赛上,许绍发的高抛发球,让前苏联队的斯特罗卡托夫在一局21分制的比赛中,连吃11个发球。1995年,在天津世乒赛上,怪球手丁松把瑞典队卡尔松打得火冒三丈,狼狈不堪。赛后,卡尔松感叹:“这是输得最窝囊的一场比赛。”
直到今天,中国乒乓球队仍不断研究新技术,不断创新。在赛制改变的大背景下,孔令辉、刘国梁等人“退出一线”,但王皓、张怡宁等人的先进打法,再次引导了潮流。
“只有‘变’,是永远不变的。”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曾这样总结中国乒坛的创新举动:“争冠军易,保冠军难。中国乒乓球队很早就意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继续守住优势地位。”
最团结的“一家人”
精英辈出,有时候并不等于一个坚强的团体。
但中国乒乓球队,从来就是最团结的“一家人”。从统帅到陪练,每一个人都为金牌出力,为冠军加油。在世界大赛中,中国乒乓球队往往“集团作战”,而这样的“人海战术”,也令外国选手感到无奈。瑞典老将瓦尔德内尔就曾感慨地说:“无论哪一次我想夺冠,总是会发现,在我前面有好几名中国选手……”
1995年第43届男团决赛前,中国已经连续6次输给瑞典。决赛那一天下午3时多,前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富荣,盯着丁松和刘国梁两人的比赛录像,仔细研究。最后,他建议男队教练组上丁松,结果那场比赛,丁松削中反攻的打法大获成功。
而在这次上海世乒赛前,中国乒乓球队的陪练王璇告诉记者,她从来没有“局外人”的感觉。“不管主力,还是陪练,我们都是一家人,大家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取得好成绩。”
英雄的成长,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更需要环境的烘托。综观世界乒坛,杰出的外国选手数不胜数,但达到邓亚萍、孔令辉等人高度的,却少之又少。这与个人的天赋无关,而与中国乒乓球队“制造英雄”的紧密机制有关。也难怪,日本小将福原爱要来中国发展,按照她的说法,“只有在中国,我才有可能拿到世界冠军”。
祖国荣誉高于一切
“国歌响起的时候,我感到热血澎湃,再多的苦,再多的累,这时候都不在话下了。”
在“乒乓女皇”邓亚萍获得一次世界冠军后,她由衷地发出如此感慨。对乒乓球国手来说,祖国的荣誉永远高于一切。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国旗班”中,战士们几乎都是乒乓球爱好者。而他们也好几次,惊喜地发现乒乓球队的“偶像们”,也来天安门观看国旗升起。国旗护卫队队长刘建光对记者表示:“他们都是世界冠军、民族英雄,但和我们国旗班的战士一样,他们都是最爱国的年轻人。”
在上世纪,中国乒乓球队曾面对“海外兵团”的冲击,但面对各种各样价值观的衡量,这支队伍始终将“爱国主义”作为精神支柱。李富荣曾面对几十倍的收入诱惑,但他拒绝了,他说:“我觉得‘李富荣’这3个字,只有在中国才有价值。”
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贯穿在中国乒乓球队日常的训练、比赛中。即便是目前只有16岁的小将马龙,都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最大的愿望是“为祖国赢得一枚金牌”。
徐寅生说:“总结中国乒乓球队这么多年来的发展,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爱国主义是乒乓球运动发展的主线。这就保证了我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拥有前进的动力。”(完)本报记者晏秋秋
部分国手个人技术一览
容国团:正手转与不转发球
徐寅生:正手奔球
李富荣:直拍近台左推右攻
庄则栋:直拍近台两面攻
张燮林:长胶粒直板削球打法
刁文元:反手侧上下旋发球
许绍发:高抛发球
李振恃:正手快点技术
郭跃华:推挤技术
曹燕华:反手高抛发球技术
蔡振华:横板反胶与防弧圈相结合的全攻型打法
邓亚萍:横拍反胶与长胶全攻型打法
刘国梁:直拍横打
丁 松:横拍攻削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