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唐门归来:从科比到姚明--我眼中的伪篮球简史(上)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14:28 篮球论坛网友

  麦克尔.乔丹说过一句话:

  “我自己是不可能高于篮球运动本身的。”

  相悖于篮球运动自身规律的虚假和浮夸,是乔丹一向所痛恨的。

  ——也是我所痛恨的。

  任何对球星自身的认知,一旦脱离了篮球运动的基础,或是扭曲了篮球运动的面目,就毫无疑问是一种“伪篮球”的现象。

  “伪篮球”的泛滥应该是所有痴迷于篮球运动本身的人们所不能容忍的。

  追捧或厌恶一个球星,是完全的个人喜好问题。——但是,因此而公然歪曲或无视篮球本身的真实内涵,就是我们应当讨论并予以正视和思考的了。

  作为伟大的篮球斗士,乔丹的时代使当今绝大多数球迷认识了篮球。

  但是,伪篮球的历史发端,也与乔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要是真正了解伪篮球,也必须翻翻乔丹的历史老帐。

  当乔丹因为在空中千折百回的飞翔赢得了世界的瞩目之后,几乎所有为其沉醉的球迷都认为他矗立于时代顶峰的成就是因为他出色的弹跳获得的。

  于是,无数痴狂的观众们把篮球看成是运球—突破—飞翔的运动。

  然而乔丹自己承认,成为一个好球员,身体的因素占了70%;而成为一个伟大的球员,智慧的因素占据了70%。

  篮球本身是一项智慧的运动。在奥运会中国男篮对抗立陶宛的时候,解说员就曾经说过,立陶宛队的进攻总在想办法把姚明调出篮下,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悟的说法。篮球的本质不是在比谁更高、谁更快,而是如同象棋一样,在较量不同角色的布局、子粒的相互限制、和运行节奏的把握。

  从篮球智慧的角度看,在关注了乔丹的整个运动生涯后,我不得不说他的从来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挥者,但却是一个最出色的执行家。

  乔丹获得胜利的根源在于对进攻时机的把握,所以他一旦放弃了大部分的控球权而跟随三角进攻的法则跑动时,就总能高效的捕捉到得最完美的进攻机会。

  这种情况下,真正的控球者往往是皮蓬,但乔丹仍然是引导局面的领袖。

  该类战术分析以前有帖子详细说过,就不赘述了。

  从这个角度讲,真正与乔丹本质上类似的球员是三分大师米勒。米勒同样是天生善于捕捉战机的杀手,但是由于他先天身体条件的限制,他不可能做到在这些机会中象乔丹一样带球进攻,而只能扬长避短,选择空手跑位接球,然后一击致命。

  米勒比乔丹少了一小半的进攻手段,到乔丹第二次退役时,米勒的职业场均得分是19分,乔丹是32分,完全成比例。

  对乔丹的误解,使大部分球迷开始浮躁地追捧集锦镜头中千折百回的个人技巧,而魔术师约翰逊和拉里伯德这些战术指挥大师展示给我们的篮球的真谛开始逐渐淡去。

  还记得92年奥运会那之真正的梦之队给我们带来过的震撼么?

  在一群高手的移动中,皮球总是出现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节奏时快时慢、落点忽远忽近,整个比赛流畅舒展,如同一场歌剧,轻松变化的比分数据是它的华彩。

  现在的美国篮球队,小伙子们跳得更高了,但是我在这队伍中看不到交流、看不到狡黠、看不到谋略、看不到幽默感。

  ——你可别告诉我这是由于篮球的对抗水平提高了,因为阿根廷队在去年夏天依然打出了这样具有梦幻光彩的比赛。

  现在乔丹同志的问题说清楚了,我们就会很容易的来看清楚在中国掀起第一次篮球热潮时,在NBA的代表人物科比.布莱恩特先生的所汇聚的“伪篮球”因素。因为科比最早就是、现在依然是作为“象乔丹”或者“乔丹接班人”的形象而受到万众瞩目的。

  前面说过,乔丹受到追捧,招牌是他过人的弹跳和滞空时间,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成为巨星的那30%的身体因素。

  但是乔丹之所以成为乔丹,却是因为他另外70%的智慧成就:是他对机会的判断把握能力,是他敏锐的信息吸纳处理系统,是他带有偏执狂性质的随时随地集中注意力的本能(美国曾有专家据此分析他的家庭生活不会太幸福)。

  而科比至今仍被绝大多数球迷津津乐道的“最象乔丹”的部分,恰恰只是他的外形和部分技术动作。可以说,科比不论篮球水平高低,都只是穿了一件“疑似”乔丹的外衣

  科比更多的是一个持球进攻者而不是一个伺机待发猎手。网上有人曾经提出,科比的打球风格真正模仿的是当年的“关键先生”韦斯特,那个鼻梁4次骨折仍然爱好带球强硬进攻的湖人前总裁,这个观点值得考虑。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比并不需要一个自己的“皮彭”,因为他自己就倾向于做一个比赛的发动者。

  客观的来说,科比跟随队友运动,瞬间把握和处理机会的能力,到现在仍然不是很强。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乔丹的很多经典进攻动作,都是与队友进行配合呼应而在一瞬间把握住了爆发的节奏我们还都记得乔丹第六次夺冠带球晃倒拉塞尔的场面,但是更应该记得他在第三次夺冠最后一球传给帕克森三分命中的情景,而他面对湖人队经典的空中换手上篮动作则是带球先传给侧翼的皮蓬然后空切中路接球再起跳的过程。

  正是因为乔丹具备了这种“见缝插针”的判断和把握能力,所以他总能在最激烈的对抗中做出表演赛才会出现的动作。

  但是科比,不论他的空中动作再千折百回,他确实缺乏这种对战术机会的把握能力。比赛中我们会发现,他接到队友的传球后,绝大多数情况下必须有一个自己带球迂回的过程才能实施最有效的进攻,其实这是一个思考过程,并且往往切断了和队友第一时间的呼应。

  而作为一个控球者,科比的交流能力同样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在最开始,我以为是高中直接进入NBA的科比对战术理解的意识不够;几个赛季之后,我以为是他的视野不够开阔;现在,我终于认识到这是他在比赛场上交流能力的缺陷。

  科比不能准确的阅读队友产生的战术信息,同时也很难发布和创造自身的战术信息,其造成的后果就是,一次经典的“科比进攻”只能是带球—徘徊—强行出手的模式。

  记得乔丹第一次退役时,对他战术风格的评论是“没有人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么”。

  而对于同样能飞的科比而言,其优秀身体素质的作用则往往只能是在任何防守队员都早已预料之中的情况下强行出手,无论命中与否,其实对对手防守阵型和节奏的打击往往不是最致命的。

  当然,科比本身的水平没必要去以“象乔丹”为标准来评价。但是如果清醒的抛开了乔丹的光环,我们就可以看到科比的篮球水平还停留在一个优秀象伟大过渡的阶段,无法与魔术师、伯德、乔丹乃至奥尼尔这些真正统治NBA一个时期的领袖球员相提并论。

  而长期以来舆论(特别是球迷评论)对他给予的极高度的评价,存在着大量“伪篮球”的成分。这种水分已经随着奥尼尔离开湖人而被渐渐榨干,但是许多人有往往把科比的低落现象归结为所谓“人品”、“官司”、“队友”等外在因素,而不能认识到他自身能力上的局限。

  同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起码科比打球最具有观赏性,这也是前面所说的乔丹模式所留下的一种篮球审美的堕落。

  如果承认我前面所说的,篮球是一种象下棋一样的智力运动,我们就应该发现,篮球运动中真正值得我们欣赏的是整场10个人之间的布局、节奏、变化和计谋。

  我想,只有那种在一场篮球比赛中视野不能同时看到3个人以上的观众,才会觉得下列场景具有观赏性:

  5个人已经从容准备好防守位置,4个人在拉开跑动但注定和这次进攻没有关系,剩下一个人在千折百回的带球徘徊——他在干嘛?

  让我们再怀念一下92年“梦之队”的经典场景吧:

  魔术师带球突破,防守队员封盖——扑空了,因为球在跟进的尤因手里。

  两名防守队员起跳封盖尤因——又扑空了,因为球在跟进腾空的巴克利手里。

  所有防守者都没有移动机会了,巴克利扣篮成功。

  ——这才叫观赏性。

  (未完待续)



 

评论】【体育沙龙】【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LB新款暴光


Tiffany dunk


CITYKNIFE BARRETTE


鞋狂一季度TOP10


第三届高中篮球联赛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