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家伟:营造市场最为关键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00:33 足球周报 |
昨晚在哈尔滨进行的中韩男篮明星对抗赛第二回合较量,以cBA全明星队93:77大胜KBL全明星队,报了28日在汉城3分(82:85)落败的一箭之仇而告结束。在这次中韩男篮联赛层面的首次交锋中,双方以1:1“握手言和”。 哈尔滨可谓是中国篮球的福地,2003年秋天,中国男篮曾在这里举行的亚锦赛上击败韩国队,夺取雅典奥运会入场券。昨晚的哈尔滨,由于中韩男篮明星的到来而犹如冬天里 燃起了一把火,球场气氛相当火爆,从中可以看出CBA在市场运作上已经初见成效。这次的cBA全明星队,由老帅蒋兴权领军出征。在28日的汉城首回合交锋前,蒋兴权“逢韩不败”的纪录被舆论大肆渲染。但蒋兴权本人由于组队时间紧张,全队缺少合练时间,且有些球员并不是自己亲手挑选等原因,而预言可能要输球,结果果真如此,cBA全明星队以3分惜败,蒋兴权的“逢韩不败”纪录就此作古。但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蒋兴权本人并不沮丧,在他看来,这样的全明星对抗赛,表演比胜负更重要。 既然蒋兴权本人都对自己辛辛苦苦保持了十几年的纪录被终结都如此豁达,我们的舆论为什么一定要去计较个中输赢呢? 不管cBA全明星队在汉城的失利是实力原因,还是运气原因,或者还有什么其他的因素在其中有所影响,我都认为输得好。 中韩篮球,无论是男篮,还是女篮,在亚洲交手已经20多年了,从关乎各自的洲际荣誉和地位的角度来看,可谓冤家对头,但在联赛这个层面进行对抗,可以说仅仅是开了个头。如果两回合的比赛都是cBA全明星队像昨晚的次回合以十几分二十几分甚至更大的比分胜出的话,这种对抗无疑味同嚼蜡,连是否有必要继续搞下去都成为疑问的话,谁还有兴趣去搞呢?如果连搞的兴趣都不存在的话,谁还有兴趣看呢? 我不知道主办者是否有营造市场的考虑,但CBA与KBL之间的这个1:1在无形中对于中韩篮球市场的营造起了一定的催化剂的作用,却是不言而喻的。 与足球一样,中国篮球的发展也是需要市场的。虽然中国男篮和女篮在亚洲一直居于龙头老大的地位,韩国的男篮和女篮也一直在亚洲扮演与中国争锋的角色,但是无论是中国的篮球,还是韩国的篮球,到了世锦赛和奥运会上,基本都是配角。虽然中国和韩国的女篮都一度在世界大赛上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可是却不能保持并巩固自己的地位,究其原因,职业化开展的程度不够是最大的内伤。 阎世铎在去年底提出的南北分区的设想就是想借鉴CBA的成功经验。职业化开展得比篮球要早好几年的足球向CBA取经,说明中国的CBA近些年来在市场运作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篮球市场的渐趋火爆与足球市场的日益萎缩,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我在去年初曾经到汉城采访中、韩男足的奥运会外围赛时,从韩国媒体反馈的信息上看到该国的KBL篮球联赛,还有棒球联赛都开展得很火,其影响并不亚于K联赛。一个姚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带火CBA,但姚明不可能永远呆在CBA,姚明走了之后的CBA需要不断拓展市场空间。中韩男篮有20多年在亚洲强力对抗的历史积淀,这为职业联赛的经营运作提供了难得的“天然资源”。有了市场,也就有了生存的空间;有了生存的空间,才能有发展的空间。 中韩男篮明星对抗赛,无论对于CBA还是KBL来说,都是打造品牌,吸引球迷,有助于实现两个联赛的双赢的市场行为,不妨把“复仇”当作一个噱头,把比分当作一种游戏。聪明的经营者应该懂得营造市场最为关键的道理。 1:1,不失为一个理想而明智的比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