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给国青泼冷水:虚假年龄无法掩盖 中国足球一厢情愿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11:53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为期23天的世青赛在风车一如继往的旋转中划上了句号,来自南美的阿根廷小伙子一路高歌,四年之后再次登上了冠军的领奖台。四年前,我们因为世青赛而知道了萨维奥拉,四年后,梅西这个名字也开始变得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不过,就在兴高采烈的阿根廷青年在尼日利亚小伙子失落的眼神中高高地举起冠军,庆祝又一次胜利的时候,更多的中国球迷却还依然停留在对中国青年队小组三战全胜的记忆中,对于中青队球员的追捧依然是一种几乎无法阻挡的潮流。确实,对于久经磨难且又屡受挫折的中国足球来说,能够
在世界级的比赛中连胜三场,想让人觉得不扬眉吐气都不可能。只是,当世青赛的硝烟终于散去,当一切的美好与遗憾都化为过去,我们再用另一种眼光来审视本届世青赛以及在本届世青赛上让人眼前一亮的中青队的时候,我们却又很遗憾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青队的表现固然可喜甚至可贺,但是将中青队的这种表现人为地上升到中国足球历史性突破的地位,或者满怀豪情地认为中国足球的春天即将在这帮青年的努力下到来,则不仅有着一厢情愿的成份,而且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另一个掩耳盗铃的笑话。

  在一片歌舞升平的喜乐气氛中突然泼出这样一瓢凉水,难免会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但是,平心静气地想一想,中国足球这么多年来一直进步有限,又何尝不是因为有着太多的人容易脑袋发热的缘故?更何况,就在中青队由荷兰“凯旋”归来的第二天,便已经有一位俱乐部的主教练对记者表达了这样的忧虑:“瞧,又一轮头脑发热开始了,在这种几乎全国人民一起头脑发热的大背景之下,中国足协不知又要做出多少有违足球规律的事情来。”继而,这位教练又给出了这样的判断:“我先把话撂在这,这批中青队的队员如果能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在2008年奥运会上站稳脚跟,就已经很不错了。”

  因为不想跟着脑袋发热,所以便有了以下的逆向思维,也许有失偏颇,也许挂一漏万,但是,至少这是在一种冷静的情绪下做出的分析与判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也许在短短的几年之后,这时的逆向思维可能就是一种再现实不过的描述。

  以大打小,中青队抹杀不了的一个事实!

  虚假年龄的问题对中国足球来说从来就不是一个童话,中国足球发展的几十年甚至就是在不停地营造假年龄之中走过来的。过去如此,现在也不例外!在阎世铎走马上任后不久,这位在国家体育总局专事政策法律研究的足协掌门人对于假年龄的现象便很是深恶痛决,所以,据说当年由高洪波带往越南参赛的国少队便是绝对没有超龄球员,结果在输了个一塌糊涂之后,阎掌门终于也失去了下定决心打击虚假年龄的勇气。关于目前这支国青队球员的年龄问题,最为具有“说服力”的一个“掌故”便是:其他人不好说,但崔鹏是绝对没有改年龄的。更进一步的说法则是,当年正是因为拒绝改年龄,所以崔鹏才失去了在大连本土争得一席之地的机会,最终不得不远走山东,加盟鲁能足校。

  虽然我们没有理由因为崔鹏没有改年龄便反推“与他同龄”的其他大连球员便肯定有问题,但是发生在今年初十运会足球预选赛上的一幕却绝对不应该被忽视:赵旭日、陈涛等7名球员因为无法提供骨龄测试数据,被十运会据之门外。按照官方的说法,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这7名球员错过了参加骨龄测试。听起来倒也有情可原,但是既然连骨龄资料都没有,谁又敢保证这里面就一定没有“猫腻”?事实上,一位东北籍的教练在私下聊天的时候便已经很直截了当地指出:“xxx今年已经24岁了。他去踢世青赛,根本就是大人打小孩。”

  针对中国球员中虚假年龄的问题,另有一位圈内人士更有如此形象的描述:“我们先是青年打少年,然后是成年打青年,最后自然也就成了老年打成年。”客观地说,这样的描述虽然“刻薄”了一些,但是又何尝不是中国足球这些年来一直在重复的怪圈?!那么,以大打小究竟会有多大的好处呢?一位教练给出的分析是:“这个‘好处’就是当别人对足球技术的学习还没有完成,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而且对足球的战术理解可能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时候,我们便已经用一种几乎完全‘成熟的状态’来与别人较量了。而且,正所谓水涨船高,正因为别人还没有成熟起来,我们的发挥自然也就可以至少看上去更为流畅或者干净利落得多。沈祥福所带领的上届中青队为什么在阿根廷世青赛上表现同样异常抢眼,但到了去年的奥运会预选赛上就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力了,说得不客气一些,就是因为我们的队员在别人还没有长大的时候可以‘欺负’别人,等到别人长大了,自己却早已没有了上升的空间,于是只能眼睁睁地‘吃亏’。”

  诚然,即便同以往那些应该同样超龄的球员比起来,本届中青队还是有着很多可取之处的,那就是球员的精神面貌以及技战术能力。这一点必须得到充分的肯定,而这些球员之所以比自己的‘师兄们’能够表现得更为出色一些,应该说与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已经在联赛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得到了相应的锻炼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下一届中青队可以在世青赛上有着更为可观的表现。

  小组全胜,不能排除运气与虚假繁荣

  对于中青队的惜败德国队,很多人甚至直到现在还有耽耽于怀。一方面是因为这场比赛至少看上去中青队确实还是有赢球的机会的,一方面中青队毕竟是以三战全胜小组第一的身份出线,怎么一下子就栽在了一个小组第三的球队的身上呢?这两方面的理由至少看上去都有理由,但是,如果我们反过来看这个问题,答案也许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首先让我们看中青队在三场小组赛中的表现,除了最后一战4比1拿下巴拿马队可以算是名副其实的完胜之外,战胜土耳其队及乌克兰队的两场比赛,我们的获胜又何尝不是同德国队一样有着偶然的因素?其次,三战全胜的队伍在十六强中一露面就被斩落马下的其实并不是只是中青队一支,哥伦比亚队也是如此,只是大家并没有注意到罢了。事实上,就连另外两支小组赛三战全胜的球队西班牙队及荷兰队也同样没能走得更远,在接下来的八强赛中也先后败下阵来。

  与此同时,观看世青赛的八强名单,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除了中青队所在的B组外,其余各组均有球队入围。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青队所在小组如此的“不争气”呢?我们当然不能排除这仅仅只是一种偶然,但是,在这种偶然的背后是不是也可能存在着某种必然呢?战胜土耳其队的是作为C组第一名的西班牙队,而拿下乌克兰队的则是作为F组第二名的尼日利亚队,再加上不敌D组第三名的德国队,B组三支出线队伍在面对三个不同小组不同名次的球队时,竟然同样败下阵来,应该与这个小组的整体实力并不是多么“出众”也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吧。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中青队小组赛的三战全胜,也许便也不能排除我们的这种摧枯拉朽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虚假繁荣的成份了吧?

  本届世青赛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则是,4支进入八强的欧洲球队,竟然在四分之一决赛中悉数被淘汰出局,最终由来自南美及非洲的分别两支球队包揽了四强,决赛的席位也同样是属于同一种格局。类似的情形4年上也同样出现过。在几乎所有的人对于欧洲足球都是充满赞赏的情况下,为什么欧洲的球队在世青赛中几乎总是“萎靡不振”呢?就在记者也是感到很困惑的时候,一个前往德国观看联合会杯的朋友介绍的一种现象算是帮助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朋友介绍说,6月25日德国队与巴西队争夺世青赛的四强席位。由于下榻酒店的房间里并没有电视转播,于是他和几位中国人便在一位德国朋友的带领下前往当地一家可以收看到足球转播的酒吧去。那是一个周末,酒吧里有很多人,但虽乎他们意料的是,酒吧的电视并没有打开,询问在酒吧里消费的德国客人,他们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一天还有这样一场比赛。结果,酒吧的电视应中国人的要求而打开,但观看的依然只是几位中国人。是德国人对足球失去兴趣了吗?非也!短短的一天之后,德国国家队在联合会杯中与巴西队相遇,结果这场在 举行的比赛,可以容纳4.3万名观众的球场竟然涌进了4.5万名观众,很多人实际上是站着看完比赛的。为何会如此之大的反差?最终还是德国人给出了答案:代表一个国家足球真正水平的只能是国家队,青年队打得好不好并不重要,最终能为国家队输送尽可能多人才的青年队,才是欧洲人心目中真正好的青年队。与此同时,这位德国人还透露了在欧洲足坛这样一个基本的“游戏规则”:已经入选上一级国家队的队员,绝对不会再参加下一级别国家队的比赛。也就是说,像中青队这样曾经入选国家队的队员,是绝对没有理由出现在世青赛这样的场合的。谜底揭开了,欧洲球队在世青赛上“糟糕”的表现用中国人的观点来说,可谓标准的“咎由自取”。但问题同样也出现了:为什么有着百余年足球殴的欧洲只重视国家队,并没有将希望真的寄托在青年队身上呢?像我们现在这样看来中青队表现不错便马上兴奋得甚至有些忘乎所以,是不是同样也是陷入了一种误区呢?

  站在不同的位置并得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很容易便得出完全不同的答案来。但是,不论最终的答案如何,将承载中国足球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眼下这批中青队队员的身上,显然并不会是多么明智的选择。对于中青队的良好表现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但是这种肯定并不能是没有限度的,就像4年前中国队获得世界杯出线权时,很多人甚至已经无所不能,结果还不是一到世界杯就被打回了原形?类似的教训已经有过,我们不应该再犯同样的错误,否则,足球运动发展的规律将很快再给我们上另外一堂课!

  (李明)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国青新闻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