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驹:中国体育为何缺少刘翔?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08日14:52 新浪体育沙龙网友 |
被法国媒体称为比炮弹跑得还快的刘翔在奥运田径赛场上以无人可比的成绩,宣告了中国人以至黄种人在需要高爆发力的短距离径赛项目上不如黑人和欧美人的神话的破灭。多少国人为此激动得泪流满面。然而,高兴和骄傲之余需要冷静反思: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什么只有刘翔一人称雄世界短跑项目?我国在短跑项目上长期落后于人,的确是不争的事实;既然刘翔用他无可置疑的实力证明这不是人种的原因,那真正的原因究竟何在呢?已经有人在谈论中国体育的“硬伤”了,这硬伤究竟出在哪个环节呢?其实,明眼人不难看出, 我国的体育运动早就把“群众性”丢弃在一边了,这才是我国田径运动以至整个体育运动的“病根”和硬伤所在。如果至今仍在训练体制、训练方法、教练人选等等这些策略问题上转圈圈,再不考虑体育方针有没有问题,那才叫无药可救了!让我们先来回顾一段被人们遗忘的历史吧。从中国乒乓球队在第26届世乒赛中胜利捧杯,到1966年“5.16”“文革”发动之前的几年间,虽然我国经济尚处于极度艰难的恢复期,而全国中小学竞技体育却经历了一个跳跃式发展过程。首先,乒乓球运动在全社会掀起热潮,木制和水泥制的乒乓球台摆满了各个学校,几乎人人挥拍上场,各类比赛层出不穷,乒乓高手成批涌现。由容国团、庄则栋、李富荣这些为国争光的英雄带动起来的乒乓球运动高潮,又引发了游泳、田径、篮排足球和体操等项目在大中小学的普遍开展。尤其在“文革”前的两年里,中学田径运动突飞猛进,如火如荼。每年各个城市乃至全国的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都成为广大中学生热盼的节日和田径选手们一显身手的盛会。1964年,笔者所在学校唯一一位百米达11秒9的学生成为全校同学的偶像;不到两年,竟有多人跑出11秒多,国家三级运动员标准12秒6的达标者已不算稀罕。跳高、跳远、三级跳和铅球高手也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各项竞技体育项目都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特别到了1966年上半年,用现在的话讲,我国中学生田径运动水平即将登上一个更高台阶。然而,“文革”突然间降临,断送了好端端的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形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田径运动的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学校的体育运动整体水平。而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必须从小学开始抓,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竞技体育,形成规模。当年由容国团们激发出来的民族自豪感,直接推动了广泛群众性各项竞技体育热潮的兴起,同时也证明,只有这种以民族情感为内动力激发起来的广泛群众性体育运动,才是源源不断产生世界级体育尖子的土壤和基础。在这深厚的土壤和基础中,根据人类生理发育规律,中小学绝对是关键环节。 我国足球水平令人尴尬的现状同样说明,忽视中小学足球普及所带来的后果多么让人痛心!邓小平早就提出,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而我们的足球只是从少数娃娃抓起,置多数娃娃于不顾。从受训巴西的二十几位“足球骄子”,到近期被媒体称为“彻底断气的超白金一代”,其实已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只注重培养“尖子运动员”方针的彻底失败。十多年来,中国国家队的每一次失利,都要遭到新闻媒体和球迷铺天盖地的“讨伐”,其矛头直指主教练。等主教练换成“洋教头”,“洋教头”照样成了众矢之的。足球走向市场化,实行俱乐部制、联赛制,运动员可以挂牌交易了,可惜能下锅翻炒的“原料”实在有限,炒来炒去也没见那些个总在锅里的大牌球星的技战术水平有多少长进。倒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黑哨”事件,在吸引人们的眼球不断地关注着足球。而个别运动员深夜泡吧和打人事件的报道,则招来国民对国内足球运动员文化水平低、素质差的“新发现”的感叹不已。在失望情绪笼罩下,足协官员处理某些事件的表态,也往往引发舆论界和球迷的一片嘘声。实际上,无论主教练还是“洋教头”,运动员还是裁判直至足协官员,谁来充当替罪羊,都无法解释更谈不上改变中国足球后继乏人、技不如人和缺少拼搏精神的状况。人们对足球病源的探讨在怪圈中迷失了方向,于是,舆论界和球迷们曾经的愤怒讨伐,变成了如今无奈的嘲讽。当国奥队被马来西亚逼平和最终与本届奥运会无缘之后,各类讽刺文章从报端和网上冒出,竞相比拼着幽默,变成一种看不到希望的发泄,非但无用,而且是有害的。足球只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的还是中小学竞技体育的衰退和缺失。 有人说,开展竞技体育比赛、召开学校运动会是要花钱的,买运动服、购运动器材,干什么都要钱。这本身没错,但作为借口是没道理的。“文革”前夕那短暂的群众性体育高潮,那体育苗子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跃跃欲试的大好势头,是靠钱买来的吗?同现在相比,那时的学校有什么钱,学生有什么钱? 还有人说,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太重,哪有时间运动。没错,这恰恰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很成问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早被一些人扭曲、偏废了。还是“文革”前夕那段群众性竞技体育高成长期,涌现的体育高手几乎个个是学习尖子,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足以证明德、智、体三方面相辅相成绝不矛盾的辨证关系。 现在的学校各类设施越来越现代化,用先进材料铺就的彩色田径运动场、篮球场和绿色足球场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展现,而除了作为早操的场地,极少看到热火朝天如“文革”前夕那种体育训练和竞赛场面。有的学校为了保护场地,不准学生轻易踩踏,不准放学后入内玩耍和锻炼。体育场地不是为学校体育运动服务,而是变成了显示学校“档次”的好看的摆设而受到师生的精心呵护。即使这样,足球界的老专家还是认为“主要矛盾在缺少场地”。这里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场地利用率低,二是即使都利用起来也不够。说到底,不仅是学校和社会创造的硬件条件太差,更重要的,是没有形成激励大家踢球的足球氛围,缺少竞技比赛的推动。欧美许多著名球星不就是从“街头足球”走出来的吗? 忽视体育运动、缺少竞技比拼氛围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同样“惨不忍睹”:肥胖儿日益见多,“豆芽菜”数不胜数,高度近视、驼背司空见惯,走路呈外八字的“我行我素”,许多孩子分不清什么是健康之美、什么是病态之丑。当然,充足的营养毕竟造就出比过去多得多的具有高大骨架、修长身材的可爱的男孩、女孩,但有几个能被引导到为集体、为国家争光的竞技体育项目训练上来呢!一些学生没有学习热情,更没有运动激情;缺乏阳刚之气,也缺乏正当、健康的课外兴趣,无所追求,一门心思钻进网吧寻求刺激而不能自拔,也就不奇怪了。 称中国为体育大国并不过分——十三亿人口怎么也撑得起一个热闹的场面,但在田径、水上运动、三大球这些竞技大项实现翻身之前,中国绝不是体育强国。近年来,尽管“全民健身”的口号声不绝于耳,但由于学校竞技体育不成气候,上述全球最热门、最具挑战性的竞技大项在我国甚至出现青黄不接的迹象,与我们人口大国的形象很不相称。国家提倡“全民健身”一点错都没有,但一些地方和单位为了显示政绩或应付差事,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弄虚作假,搞花架子,组织几次热热闹闹的大型团体操表演,让媒体曝曝光就算完事;少见的体育比赛演变成“趣味横生”的游戏竞赛,嘻嘻哈哈也算健了身。缺少真实竞技体育的“全民健身”,看来也要打假,而且首先要从中小学打起。据报道,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已连续18年呈下降趋势,一些中老年疾病提前10到20年在不少青少年身上发生。用行政手段干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不会有好的效果,因为这样做难以调动起青少年主动锻炼身体的内在动力。唯有开展不同层次的竞技体育训练和比赛,让中小学生在激烈竞争中增强体质,锻炼意志,提升信心,培养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培育起“争强好胜”的进取心,从而普遍提高身体素质和健身意识,才能产生“规模效应”,源源不断地涌现技术精、心态好的各个级别的体育尖子以至世界级竞技体育强将。奥运夺金可能不是最终目的,但如果没有奥运夺金的动人历程给予人们的激励,要实现全民族体质的整体提高,也是不可能的。 凭着刘翔们的拼搏,本届奥运会中国金牌数跃居第二,终于挽救了“计划内”夺金强项失利的危局。然而,数字上的辉煌掩盖不了我们在竞技大项上的弱势。之所以久居弱势而难有突破,不能不归咎于一个简单的概率:普及率。记得汪嘉伟在辞去国家排球队主教练后曾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其中说到,全国注了册的排球运动员总共200多人,他个个都认识。如此普及程度,怎么指望中国排球冲出亚洲称雄世界?汪嘉伟再有本事,也难为这无米之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好几个传统强项——尤其团体项目遭遇滑铁卢,进一步证实了“无土栽培”的风险之大。而刘翔们的奋力崛起,又让国人着实看到了希望,相信会激发一批青少年自发地走向为国争光的拼搏之路。但作为国家的国策,我们的政府、社会和学校应该利用北京奥运会之前的四年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中小学竞技体育抓起来,把产生尖子运动员的土壤培育好,将我国体育的硬伤治疗好,让国人于四年后能感受到更多的意外惊喜。邓小平他老人家若泉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因为我们毕竟没有辜负和曲解他的“从娃娃抓起”的殷切期望。 1、文中关于青少年体质状况连续18年呈下降趋势的报道引自《深圳商报》今年5月31日[本报讯]《学生“健康第一”》一文,其消息来源为“据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