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眉儿:胜负之外--在现场看姚明比赛有感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1月24日15:20 篮球论坛网友 |
当我从新泽西的continental arena 走出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心情很愉快,很兴奋,而且隐隐约约的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对自己这样的心理状态感到吃惊。在我的背后,continental arena 里刚刚结束了一场网队和火箭队的比赛。姚明发挥不佳,仅仅得到六分两篮板。我以为自己会有点失望,有点沮丧,甚至有点气愤,但是实际上我竟然一点这些负面的感觉都没有。只有愉快,和,如释重负。 为什么会这样呢?人就是这样,总是喜欢追究事物背后的原因。我想:也许是因为火箭队结束两连败,取得了客场的胜利;也许是因为亲眼看见了姚明;也许是因为小麦伤愈复出了;也许是因为自己终于在现场看了NBA;也许是因为中场休息时场上表演了中国杂技;也许是因为以上所有的这些原因。也许,我看了一眼身边的老同学,是因为能和多年未曾见面的大学同学叙旧,并且带他来看NBA。当然,也许是因为他拍了许多啦啦队女郎的录相,看到他高兴,我也高兴。 所有这些,都可能使我的心情变得愉快,变得兴奋,变得不计较姚明的数据是如何差。但是,为什么我会有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呢?为什么我会感觉到心里的那种轻松和释然呢?我一时想不明白。 让我们先回到体育馆里,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 看姚明的比赛是今年早就计划好了的。本来是想买网队的促销票,15美元一张,附带送一个热狗,一杯可乐和一个记念品。基本上是等于票是白送的。不过因为有老同学从国内来,我决定还是买好一点的票。因为在美国看NBA,对他来说,可能就是一生一次的机会了。 当我们拿着70美元一张的票找到位子坐下来时,我发现我们的位子正对球场的中央,在客队座位后方的二楼。视角很好。虽然并不像坐在一楼的观众距离球场那么近,但也不算太远。坐在我们身边的是一对白人中年夫妇,坐在我们后边的是密密的几排中学生。 比赛还没开始,我就意识到,自己处于两拨完全不同的球迷当中。 身后的中学生们是姚明的球迷,吵吵嚷嚷地,我不断地听到“YAO,YAO”的声音。他们在议论着姚明前几场的表现。身边的中年夫妇,显然是网队的拥趸,认真地看着体育馆发的比赛指南,偶尔两人小声地交谈两句。 火箭队先出场热身,当姚明的身影出现的时候,中学生们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而当网队的队员走出通道时,中年夫妇则用力拍着巴掌。于是,这就成为了这个晚上我所经历的一切的预演。 这是一场打得比较难看的比赛。所以我的注意力大多被这两拨球迷吸引去了。 中学生们是感情外露的,是热情奔放的,是有点肆无忌惮的。姚明在场上时,他们欢呼呐喊,每次姚明投篮,他们都兴奋地尖叫(尽管姚明几乎没投中几个)。姚明接队友传球扣篮,并被莫宁犯规打三分,中学生们高兴地差点把地板跺漏。姚明在板凳上坐着时,他们也不闲着,一遍遍地喊姚明的名字。一个男孩的嗓门最大,而且最爱出风头。他总是在场上最安静,最枯燥的时候,大吼一声:“YAO,I LOVE YOU。”弄得观众们都有点哭笑不得。我有点佩服姚明的定力了。这些孩子这么折腾,姚明没往这里看上一眼。 中年夫妇是内敛而又坚定的。网队打得很差,投篮命中率低,又失误频频,从第一节就被火箭远远地拉下了。但是两口子看得很认真,而且为网队的每一丁点好的表现叫好。从始至终,我就听到这两口子不断大声地鼓励着队员们。网队队员投中了一个球,他们会拍着手说“Good job, Joe, good job.”网队队员拿下一个防守篮板,他们会大声地说"That is a good D (defence),Jack.”网队开始进攻了,他们拍着巴掌喊:“Come on, guys, come on.”他们呼着网队队友的小名,赞扬他们每点每滴精彩的表现,就像是鼓励自己刚刚学走路的儿子。 中学生们的动静大,又同是姚明的球迷,所以我总是回头看他们。他们大概是十四、五岁的样子。男孩子全坐在前两排,女孩子全坐在后两排。应该正是男孩和女孩若即若离的年龄。如果是高三高四的学生,恐怕都成双成对了。有几个男孩穿着姚明的11号球衣,其中一个黑人男孩的姚明球衣还是2002年的老款式,就是像睡衣的那种,看来他当姚明球迷至少两年多了。不知他们是不是买的团体票,可以打不少折扣,不然70美元,对于孩子们来说,负担也不小呢。 身边的中年夫妇衣着得体,举止言谈挺有修养。看上去就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中场休息时,他们看到我和老同学是中国人,就主动跟我们说话,说你们一定是火箭队的球迷吧,今天火箭队表现这么好,你们一定很高兴。 下半场了,姚明因为犯规多,很少上场。中学生们坐不住了,开始一遍遍地唱姚明之歌。我有点惊讶这个HOUSTON球迷写的歌,竟然在这里也有市场。中年夫妇也只好忍受这种“听力折磨”了。不过,网队曾有一段时间打得不错,比分不断地接近。两口子一直不断地在喊,翻来覆去地那些话““Good job, Joe, good job.”"That is a good D,Jack.”“Come on, guys, come on.” 比赛快结束时,中学生们呼拉拉地冲到二楼的第一排,冲着站在场上的姚明又大喊了一通:“YAO, YAO, I LOVE YOU。”然后呼地一下,全跑了出去。中年夫妇则等到最后,站起来给了网队队员最后鼓励的掌声,才携手走了。 于是,我随着大队的观众缓缓地走出体育馆,带着愉快的,兴奋的,以及隐隐的如释重负的感觉。 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准备“显摆”一下自己的现场看球经历。当我兴冲冲地进到论坛里的时候,我目瞪口呆。因为论坛里充满了失望、不满、沮丧、气愤、漫骂、嘲笑,和幸灾乐祸。我坐在椅子上,呆呆地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几乎所有的那些字,都透露着同样一个信息,那就是:“YAO SUCKS。”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在看完球后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了。 因为,在体育馆里,在两拨完全不同的球迷中,自始至终,从头到尾,无论网队和姚明的表现如何,我从没听到这一个字 -“SUCK”。 那些中学生,兴冲冲地来到现场,看一年唯一的一次有姚明的比赛。他们带着极高的期望来,带着极大的热情来,比赛时大声地表达自己对姚明的喜爱和支持。姚明却只打出了六分两板的成绩。失望之余,喊上一句“YAO,YOU SUCK”,那是多么方便,多么自然、也多么解气呀。但他们却没有。 那对中年夫妇,牺牲了整整一个夜晚,花上了一百多美元,却看到几乎没什么明星的网队,被对手蹂躏,几乎无还手之力。气愤之下,叫上几声“YOU SUCK”,又是多么顺理成章呀。但他们也没有。 在我这两年看篮球的过程中,在媒体上,网络上,常常被种种功利的、浮躁的情绪包围着。所以,当我面对全场打得极差的网队,面对全场发挥不佳的姚明,我在潜意识中,一直在等待着从这两拨球迷口中发出的骂声。因为只有骂声,似乎才是正常的。 但是,这两拨年龄不同,个性不同的球迷,却都出乎意料地没有这样做。这帮半大孩子,看到姚明六分两板五犯规的表现时,没有骂骂咧咧,没有垂头丧气。他们也没有降低唱姚明之歌的分贝,也没有捂住自己球衣上的11号,也没有羞愧地低头溜出体育馆。直到比赛的最后时刻,他们仍是一如既往地支持着姚明,然后骄傲地穿着有姚明号码的球衣,高高兴兴地,大摇大摆地出去了。 而这对中年夫妇,面对兵败如山倒的网队,没有埋怨,没有气愤,没有痛心疾首,坚持到最后时刻,将掌声送给默默走向休息室的失败者,然后自己才平静地回家了。 是的,在我的潜意识中,我全场一直在担心着,这两拨球迷会喊出“YOU SUCK”的骂声来。 因为我喜欢这两拨球迷,所以我希望他们快乐。我不愿意看到他们在沮丧和失望中离去。但是尽管他们的球员和球队表现不好,他们却没有说出“SUCK”这类的字来。他们的心情似乎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他们的好心情也影响了我。 因为我喜欢这两拨球迷,所以我希望他们与众不同。能够在看台上骂出“SUCK”的人太多了,而在球队或球员失意的时候,仍不求回报,一如既往地支持他们的人则太少了。那天我碰上的,正是后者。 而我,就像是一个一直在等待着一件坏事情发生的人,心里害怕这件坏事发生,心里又知道这件坏事几乎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所以,当最后这件事终于没有发生时,我的心情,是一片轻松和开朗。 那个晚上,我走出体育馆,带着愉快而如释重负的心情。直到我回到家中,面对媒体和网络上对姚明的指责和漫骂时,我才知道,我是多么的运气。 这两拨球迷,不光使我第一次在现场看NBA的经历受得完整、美好和值得回味,他们也改变了我对比赛、对姚明、对篮球的态度。那就是,在胜负之外,在数据之外,也可以愉快地看球。 于是,当我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下一场火箭队的比赛时。我发现自己不断地,翻来覆去地说着这些话。 “Good job, YAO, good job.”"That is a good D,LUE.” “Come on, guys, come 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