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汪大昭:引进也要讲策略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0月21日14:57 人民网-环球时报 |
“引进”一词并非始自改革开放,可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时尚。特别是在今天的体育界,引进外籍教练和选手,几乎成为惯例,哪个项目、哪支队伍、哪个赛场没有引进老外,就像是缺点什么,不热闹。 落后项目讲引进,为的是请高人指点,早日翻身。然而,事与愿违的情况并不鲜见。以足球而论,这些年来了几十位教练,几百名球员,效果如何,有目共睹。职业联赛不因 有了黑皮肤和蓝眼珠的教练、球员,就能发生质变。国家队先后交给4位洋教头,两个已经落败而走,哈恩的日子也已无多。只有米卢完成了进军世界杯赛的合同,他能帮中国足球提升名次,但不能提高技术水平。人家只管加工,原料不好怪不得师傅没手艺。男篮引进NBA名教练,雅典之战成绩不佳,没有谁抱怨哈里斯,毕竟球队的水平不是有仙人指路就能一步登天的。韩国人金昶伯诲人不倦,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因此受益。金老师还有两个月的合同,谁都舍不得他走。优势项目同样也在搞引进。乒乓球世界亚军朱世赫和奥运会冠军柳承敏先后代表四川队,参加世界乒坛整体水平最高的中国俱乐部联赛,韩国选手得到了宝贵的实战锻炼机会,而中国选手在国际大赛上遭遇他们时也不用紧张了,真正的赢家还是引进的一方。中国的围棋联赛更有曹薰铉、刘昌赫等众多一流韩国棋手应邀加盟,虽然在身份上是代表中国的一支地方队跟另一支地方队对弈,可下出的棋还是代表韩国棋手的风格。 除了人才和技术的引进,F1和NBA来到上海和北京,更是将世界上最红最火的赛事引到中国车迷球迷眼前。不必担心人家瞄准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惟恐让洋人赚走了中国人的钞票。只要打破封闭的社会状态,封闭的心理状态必然随之改变。不管引进什么,都有成本与效益、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一厢情愿的便宜事,学费总是要付的,还得守规矩。 引进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其中的学问乃至奥妙多得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