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精品赛事考验国人观赛文化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08:45 北京晨报 |
上周,NBA中国赛如期在北京和上海举行,而此前,中国网球公开赛、F-1上海站也纷纷登陆中国。这些国际精品赛事,对于中国体育迷们来说就像丰盛的圣诞大餐,媒体们也跟着疯狂地报道。不过,热闹过后,人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真能读懂这些比赛吗?我们如何欣赏这些经典赛事?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 精品赛事考验国人观赛文化 观众需要学习 中网赛,有观众总在选手发球时高声加油 NBA赛,一些观众竟坐到了通道的台阶上 “真后悔花这么多钱来看F-1,根本看不明白呀!”在F-1上海站的马达轰鸣声中,一位观众放弃了观看比赛,而是来到场地外的法拉利纪念品专卖店挑选钥匙扣。 面对记者,他这样抱怨说:“走一个多小时才找到自己的看台,没有电视也看不清楚,根本不知道谁领先或者是否套圈,除了轰鸣声什么也没有,还不如在家看电视呢!” 类似的尴尬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网球公开赛中也同样出现过。先不说各种花色手机铃声不时在观众席响起,就连加油都有些不合拍。按照国际惯例,选手发球时观众应当保持绝对安静,可是很多中国观众似乎对此并不清楚,总喜欢在选手抛球时大喊一声:“李娜加油!中国加油!” 此外,ATP对走动也同样有严格的规定,在每盘比赛中局数相加为7时,才有一个短暂的休息间隔,这时观众可以走动、进场或者离场。 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体育联盟,NBA更是标准极严。在北京站的比赛中,很多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离开自己的座位选择坐在了通道的台阶上,NBA赛事专员立刻通过对讲机喊来工作人员驱散,可是下半场时,通道上又坐了近百人,令他们哭笑不得。 网球、赛车、篮球这些运动都是纯粹的舶来品,无论是规则还是惯例都有一套固定的标准。种种不和谐,一方面是因为对规则惯例的不清楚,一方面是因为欣赏水平所限。 媒体需要学习 老百姓在观看体育比赛时,还没有自己的观赛文化,这需要媒体的引导传播 与那些“露怯”的球迷一样,中国的媒体在面对国际大赛时同样需要一个消化和学习的过程,然后才能起到引导球迷、传播体育文化的功能。 客观来说,中国体育传媒的发展与中国竞技水平相比严重落后。拿上海F-1比赛来说,当人家提出只有在一年内累计现场采访过六站F-1比赛的记者才有报名资格时,中方体育官员连连摇头:“全中国也没有一个这样的记者!”虽然最后F-1赛会接受了中国的特殊国情放宽了报名条件,但可想而知又有多少中国记者能够提供出专业的F-1报道。 在NBA中国赛期间,记者像往常一样站在了篮球架后面,很快就被工作人员请走,个别摄影记者用闪光灯也被制止。 任何一个成功的体育赛会背后都有庞大而专业的媒体队伍,通过他们传递信息,制造焦点。NBA更是如此,它的公关部会有意识地与媒体合作生产“故事”提供给球迷消遣,比如非洲大山穆托穆伯的年龄之谜,比如韦伯和霍华德“密歇根五虎”的故事、比如马布里和基德的“发小”经历等等。 NBA经纪人夏松评价说,美国媒体在引导球迷欣赏享受比赛方面确实强于我们,其实我们也有类似的故事,比如“排球和振兴中华”的联系,可惜这样的例子很少。他说,中国老百姓在观看体育比赛时还没有自己的观赛文化,这需要媒体的引导传播,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 培育欣赏元素 在美国NBA是成功的标志,中国体育现在需要寻找类似的“沟通情结” 说起如何欣赏国际高水平比赛,NBA经纪人夏松非常无奈地说:“多年来我们除了在赛场上使劲鼓掌,大喊加油外,似乎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内心情感。” 作为翻译随中国男篮征战雅典奥运会的夏松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奥运会中国与意大利的比赛,看台上就数中国人多,至少有几百人,可是当中国男篮落后20分时,看台上意大利球迷齐声唱歌,中国球迷却一声不吭,那种滋味真不好受!”他说,除了中国女排具有这样的传统历史外,大多数球队都没有真正的球迷,那种胜负都跟随的真球迷,而不是看热闹的伪球迷。 据了解,国外的成熟职业体育联赛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比如NCAA的冠军球队可以剪篮网,比如法拉利有超级拥趸常年跟随车队一站一站巡游。 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NBA转播顾问的徐济成说:“NBA中国赛登陆中国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向国人展示了什么是高标准高品质的体育消费产品。”他认为只有亲身观看了NBA才能相信原来人家可以把比赛搞得那么丰富那么精彩。NBA为了中国赛空运来地板、改造场馆的灯光、增添了现场音响,带来了原版的啦啦女郎和NBA老球星。场内的包厢、记者席、数据网都是参照美国NBA标准临时搭建的,所有硬件调试和准备工作都非常有序,比赛期间一位电视评论员想在文字记者席临时坐一会儿都被工作人员拒绝,“对不起,您佩戴的证件不允许您出现在这里”。实际上文字记者席的每一个位子上都贴有主人的名字,对应着每一个报名的媒体记者。 从观众来说,比如NBA的球迷喜欢在看台上打出有意思的标语。在NBA中国赛中,相比上海更为专业的北京球迷也在不遗余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些打小看NBA的年轻人穿着姚明或者韦伯的球衣大声呐喊,也有人打出了标语,但无非是加油之类的简单词语,说不上有任何创意,自然也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夏松认为,体育具有教育人的功效,但是这需要引导,“当父母带孩子看CBA时,完全可以指着薛玉洋说,他就生在一个农民家里,现在是NBA选秀的球员!” 他说,在美国NBA是成功的标志,篮球是梦想的同义词,中国体育现在需要寻找类似的“沟通情结”。 提前为奥运热身 北京市体育局局长孙康林认为,北京举办高水平的国际赛事与筹办2008年奥运会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他对记者解释说:“像中网和NBA这样高水平的一流国际赛事到来,不仅可以展示城市形象,满足广大群众的欣赏需求,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如何管理场馆组织赛事,我们希望北京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国际赛事,帮助老百姓学会欣赏高水平比赛,营造出自己的赛事文化,为2008年奥运会氛围营造进行一些准备。” 孙康林透露,今后北京还将陆续引进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在北京奥运会场馆完工后,会有更多的国际赛事登陆北京。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王海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