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中国网球何时有“修养”?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13:41 燕赵都市报 |
有人说,看网球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不许弄出任何动静,不许随意走动,看到精彩处不许随便叫好,看到着急处更不能大吼大叫。但这些必要的礼仪正是网球文化的一个极具特色的部分,不能忍受这种“折磨”,那就证明你还不能称为一名真正的网球球迷。遗憾的是,从本届中网看来,这种不能忍受球场种种限制折磨的“球迷”却占据了大部分。 上座率不容乐观 一个国家有几个网球高手并不一定能说明这个国家的网球气氛好,球迷才是一个国家网球气氛最直接的体现。从这个层面上说,中网球迷“专业素质”的不及格,也恰恰反映了中国网球整体气氛的不及格。 自中网开赛以来,虽然也有过不少场水平颇高的比赛,而且球票价格的定位也不是很高,但令人遗憾的是,即使在有巨星参赛的球场上,观众数量也不容乐观。 记者通过多天的现场采访看到,日场和晚场比赛观众人数基本相当,甚至有时晚场的人数还没有日场的人数多,即使是在工作日也是如此。 网球运动普及率已经是全国最好的城市之一的北京尚且如此,如果在中国一般的城市举办网球赛事的话,其受关注程度简直不敢想象。 这种现象并不能归咎于赛事规格不高,无论从赛事组织还是参赛选手方面,本次中网都可以称为是世界一流规格的赛事;也不能归咎于主办方的宣传不力,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你经常能看到关于本次中网比赛的各种宣传,在北京网球中心附近的大街上,更是在每个路灯线杆上都悬挂了本次比赛的宣传旗。而京城各大媒体也是早早就展开了铺天盖地的宣传,中央电视台更是史无前例地每天花费7小时对比赛进行直播和报道;对于本次赛事的组织工作,甚至连前来北京参加组织工作的ATP官员都不得不伸出大拇指。说到底,造成比赛上座率低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球迷不够“铁”。 "伪球迷"的尴尬 中网球迷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女孩占多数。不用说,这些都是冲着那些明星来的fans(即崇拜者)---因为那些明星在她们眼中或英俊潇洒,或引领时尚。 她们宁愿去看巨星的训练赛,也不愿到球场观看同时在进行的没有自己偶像参加的比赛;她们许多人可以很熟练地用英语呼喊自己洋偶像的名字,却不能叫出任何一个中国选手的名字。 除了这些年少的"追星一族",到现场观看比赛的为数不多的中国网球迷,对于网球比赛不了解的表现,也是令人无奈。 以ITF挑战赛为例,中国的郑洁和晏紫在半决赛中便两次被观众的"不礼貌行为"打断。第一次是因为看台上一位观众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手机的主人似乎并不急着按掉电话,而是让铃声响了三四声,结果郑洁和晏紫的比赛因此被迫停止,场上的裁判、球童、司线员以及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等着这名观众关掉手机。 对于志在挑战四大满贯赛事的中网来说,出现这样的现象实在不应该。早在每场比赛开始前,现场的广播都会反复告诉观众,请关闭手机或者把手机调成无声状态,但总有人对此置若罔闻,此时如果再用"对网球规则不了解"来作为托辞,恐怕难以令人信服。其实,从铃声到振动只需几秒的工夫,但就是这几秒,却反映出球迷的素质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 郑洁和晏紫的比赛第二次被打断也是因为观众。两名坐在包厢里的女士,在郑洁发球的时候突然站了起来,慢慢顺着台阶往上走。看到她们影响了比赛,裁判再次宣布"请两位观众尽快坐下",谁知两人根本不理睬裁判的喊声,仍然慢慢往出口走去。 类似于这样的情形在短短几天的比赛中数不胜数。更有意思的是,在球场甚至还听到有些观众在球员发挥不好时大呼下课,国人因为屡次受到足球的伤害而患下的"足球浮躁症",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网球要扫盲 这些天,记者听不少球迷抱怨观看网球比赛的约束太多,人身自由都被限制了。但这是网球比赛独特的文化组成部分。既然来了,就请尊重游戏的规则,尊重在赛场上拼搏的选手。 对于这种球迷不够“职业”的情形,本届中网组委会早就将目标定位在了扫盲和普及上,而并没有对球迷有更高的期待。即便有心理准备,许多球迷出格的表现还是让组委会哭笑不得。 这也难怪,网球这项诞生于14世纪的运动在中国开展才不过十几年,多数国人对于逐渐褪去贵族外衣的网球运动还不是十分熟悉,而目前中国的网球人口也仅为乒乓球的十分之一。从发展趋势看来,不止本届中网是在中国的网球“扫盲运动“,目前可以肯定在未来10年之中,中网仍将扮演这一角色。 虽然中国网球气氛的真正形成,中国人对于网球的普遍接受还需要更漫长的时间,但可喜的是,许多年轻人认为网球运动最时尚,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的网球气氛正在形成,中国网球的崛起不只是个梦…… (本报北京专电特派记者王伟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