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洪军:警惕足坛“东北现象”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9月22日10:45 《足球》报 |
上世纪80年代初,东北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百病齐发,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大批国有企业停产、半停产,亏损面和亏损额居高不下,众多职工下岗失业。而与这种现实同时存在的是,东北人却以许多“先进的”经营理念引人注目,比如当时著名的“承包制”、“破产法”等。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在经济上形成了独特的所谓“东北现象”。 如果我们顺着“东北现象”这个藤,注定也会摸到足球这个“瓜”。所谓东北足球 ,集中体现为辽沈足球。辽宁、沈阳和大连三支中超球队,在国内足坛举足轻重。但是这三支球队,他们又是如何在理论的光辉下迷途,进而蹒跚而行的?回首辽沈足球经营理念,多年来一直是中国足坛理论上的“先锋”。早在1995年张桐坡筹建的辽足职业化框架时,国内第一个以股份制经营的俱乐部抢人眼球。后来,辽足陷入困境,沈足后起之秀章健又以宏观大论闻名足坛,其中他的“休克疗法”也被阎世铎所借鉴;眼下呢?张曙光也习惯用奇谈怪论揭竿而起,而著名的足球寡头徐明,又在日前抛出自己的“结盟论”,即中国足球要健康发展,各个俱乐部必须依靠结盟来牵制足协的权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不论是否愿意承认,大连实德王朝,不论从俱乐部经营还是球队建设上,已呈颓势。徐明疯狂的恶性垄断,先是毁了四川足球,最后在“帝国大厦”坍塌声里,大连足球注定要走上辽宁十冠王没落的后路。徐明们的理论,救不了自己,也救不了辽宁和沈阳的兄弟。我们不妨看看,在沈阳城内的两兄弟境遇如何? 中超半程后,一个很特殊的现象是,辽宁队和沈阳队基本上是靠一种特殊的关系生存着。辽宁队和沈阳队与众不同的在于,这两支球队在经营上特色“鲜明”,前者是中国足坛最穷的俱乐部,身后没有才大气粗的老板,政府支持也不够,过的是自给自足,或者朝不保夕的日子;而后者虽有财力,但经营者以刚愎自用、漠视足球规律闻名足坛。但是这两个俱乐部队,常常却能成为中超的兴奋点。 这种现象主要特征为:主教练与球员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球队的“生产力”。辽宁队主帅马林,是辽足十连冠时功勋球员,他统领辽宁队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这两种力量,有时会冲淡金钱的作用,并很迅速地转化为一个球队的战斗力。诸如,辽宁队上轮与申花之战,五粒入球绝非是俱乐部老板用奖金刺激出来的。而沈阳队呢?这个最无发展恒动力的球队,能保持斗志的一个最基本因素,在于这个队的许多球员都是执行主帅段鑫从娃娃时带出来的。这种关系非常像几年前张引统帅辽宁队——什么工资奖金,什么技术战术,甚至什么外援之类的,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从小就是你们的衣食父母,为我卖命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张引时代的“辉煌”,曾经被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是中国足球最愚昧的时代。时下的沈阳队,球员略有闪失,被老板封闭起来,责令写出五千字的“忏悔书”,这也成了职业足球历史上一幕幕的闹剧。球队靠一种封建“宗法”式的管理维系生存,不求技战术与经营理念的更新,这和抚顺人把所有的煤撮成灶坑里的煤球、鞍山人把所有钢铁打造成翻弄自己后院的锹镐,有什么区别? 足坛上的“东北现象”,似乎成了中国足球这个巫婆生下的怪胎。它痛并快乐着,这该感谢自己生命力的强大,还是感谢它的“母亲”,没人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