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周报》红心:国少夺冠 这是虚无的胜利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9月22日01:24 足球周报 | |||||||||
剜到筐里就是菜,国少夺冠蛮可爱。阎主席笑了,中国足球的遮羞布一块接一块,只不过这次的尺寸有些小了。 国少亚少赛夺冠,国内舆论一片褒扬之声,胜利了的确可喜可贺,但据此就断定中国足球会有美好的明天,未免有些拿着鸡毛当令箭了。
仔细分析,这个冠军的成色实在是不足的很,在足球落后的亚洲范围,对手是多年不进世界足坛的朝鲜足球的一些可能缺衣少食的少年,这样的冠军意义能有多大呢? 中国有句古话,叫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说一个人年少的时候虽然很聪明,但长大了不一定成才。这句话用在中国足球身上还真是有点“形神兼备”了。 中国足球历来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少年队甚至是青年队的成绩都是顶呱呱,即便与世界足坛强国的同年龄组相比,也不落下风。而这种优良传统的结果竟是这些年少英雄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日渐平庸,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足球先进国家的培养体制是一个球员并不是从小就开始心无旁骛的开始从事足球的训练,而多是在学习之余。而中国的足球运动员几乎都是从小学就开始进行所谓的专业训练,这样无疑会比其他国家的青少年占据优势,但这些球员学习几乎荒废了,除了自己的名字以外,几乎不敢下笔落字,这样的文化水平在成年之后,怎么能对足球有一个深刻的领悟,现在足球并不是用脚来踢的,而是用脑子来踢,足球强国的青少年会随着自己文化水平的进步,对足球的领悟能力也越来也深,水平提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笔者曾经和海东探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问题,海东说在足球发达的国家里,对青少年的培养绝不是像目前我国的状态,总是一刀切,对每个球员都是一样的套路,墨守成规的训练方式,这样的结果就是根本培养不出有特点的球员,随着岁数的增加而日趋平庸。 而国外则是一个小球员在接受正规的足球培训之前,都要接受一些科学的测试,通过这些测试就可以知道这个球员在哪个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进而注重这方面的培养,这样将来成年之后,就很可能成为很有个性的球星,这就是孔子曾经强调的因材施教,而我国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却抛弃这个优秀传统。按照我们的训练体系,那个腆着肚子的百米冠军约翰逊根本就不可能出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便是在这种不符合足球规律的现状里,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很好的足球幼苗。我国有多少青少年的足球运动员的水平为世界级教练所看好,他们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足球好苗子,而他的足球水平却始终原地踏步。 这就涉及到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成长土壤的问题了。中国足球土壤的贫瘠让这些有才华的青少年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人为的缩小,当初健力宝选拔了一些好苗子去巴西留学,尽管他们并没有得到巴西足球真正的精髓,但他们回国之后,今天很多都成了中国足球的栋梁。假如这些运动员一直在国内发展,能否成才的就两说了。 我们经常说中国足球需要从娃娃抓起,其实这并不确切,中国娃娃们的水平已经很高了,也出了很多的成绩。中国足球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这些娃娃们能保持一个持续性的、良性的向前发展的状态。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若干年后,这些少年英雄只能沦落成平庸的狗熊,这是已经被事实证明的,并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是否是一个足球强国,并不是以国少、国青这些成绩作为代表的,就好比你不能因为小学毕业时的好成绩就要上一所好大学一样。区区一个亚少的冠军,又有什么值得欢欣鼓舞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