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中网趁势而上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9月20日13:14 北京青年报 | |||||||||
随着中国网球公开赛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中初试婴啼,2004年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的“网球元年”。 与大满贯赛事和大师赛相比,中国网球公开赛显得非常稚嫩,但是,许多的“巧合”让人们相信,中网的前景不容小觑。中网开局之前,在雅典奥运会上,李婷和孙甜甜表现出色,首次让中国人尝到了世界重大网球赛冠军的味道,她们赢得的这块金牌为中国即将出
中网的开办并不是“硬上马”,而是网球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也是北京作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体现。近年来,中国网球运动的普及程度有了提高,网球运动员的成绩有目共睹;香港沙龙网球公开赛和上海喜力网球公开赛的连年举办,为中国网球运动积淀了良好的基础,大批高素质的球迷迅速成长了起来。正是由于各方面的条件相对成熟,中网的举办才表现出“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人景象,从专业环境看,中网先后顺利地获得ATP和WTA的授权,并设置了ITF男女挑战赛以及青少年比赛,从而使得中网的赛事设置达到了大满贯级别,众多世界网坛的顶尖高手也因此加盟中网,让这个新办的公开赛星光闪烁。从硬件环境看,中网获得了政府、民间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在短短十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就建起了一座世界一流的网球场地,其赛事容纳能力为亚洲所仅有,中网比赛在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密度也是空前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中网的组委会才有信心要把中网办成世界网球的“第五大赛事”。 体育兼有产业与文化的双重身份,它既是城市经济的润滑剂,也是城市形象的国际通用名片,从这个角度看,中网对于北京乃至中国而言,都有着不言自明的意义。像中网这种高级别的赛事不可能在等待和观望中“瓜熟蒂落”,只能抓住时机趁势而上,只能以现代经营模式寻求突破,否则,中国的网球爱好者永远只能仰望温布尔登的百年辉煌,永远不可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目睹王者的风范。 当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网球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积淀还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多种文化主体的参与,比如高水准的比赛、国际巨星的出场、传媒的推波助澜、球迷的热心参与等。我们欣喜地看到,莎拉波娃的春光乍现,特松伽的一战成名,郑洁的光彩初现,在深秋的北京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网球热浪。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网球公开赛会成为网球文化的最好传播者,在不久的将来,中网会成长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体育资产”。 (蔡方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