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体育:消失的江湖(网路球评调查报告节选)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8月02日11:26 南方体育 | |||||||||
BBS扩张稀释影响力(1997-2004) 杀手一/科技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1997年10月,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只有62万人,到1998年7月,这一数字也仅仅增长到117.5万人。在1999年,中国网民数量每半年就增加一倍,1999年一月中国网民数量为210万人,七月份已经达到了400万人,到2000年一月,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890万人。人们拥向网络,论坛成为一种门槛最低的发泄
1994年4月20日,连通中国与世界的64KInternet信道正式开通,中国正式成为Internet上的一个节点。而在此之前,中文在互联网上的用途,仅限于一群留学生在ACT(新闻组)上的交流。 1997年初,如今已经是新浪网副总裁的陈彤,第一次在一个朋友家拨号上网。当他来到四通利方体育沙龙论坛,就被"这里网友的交流方式深深吸引"。其实那时的体育沙龙,只是四通利方这家软件公司为了给客户提供服务设立的电脑技术论坛所衍生出的副产品。(上网,在那个年代还只是少数人的游戏--- 用游戏这个词恐怕并不恰当,因为当时的网民大多来自IT,金融或者传媒行业,上网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工作。)不过人们也许总是有这样的逆反心理,当上网还是一种技术活,网络只属于少数人的时候,网民大都带着好奇和游戏的心态。而当网络成为所有人的公器,真正成为游戏工具后,人们却变得功利起来.四通利方当初无心插柳的体育沙龙,若干年后成为中文互联网的起点。而多少重金投入的网站,却烟消云散,赔得渣儿都没有了。 类似四通利方体育沙龙这样的非IT专业类中文论坛,在当时的互联网上非常罕见。当时名头更响的BBS是水木清华,但由于它架设在校园网内,外部用户需要用Telnet这种高技术难度的方式登陆,所以很难被大多数人接受。1997年4月,陈彤出任四通利方体育沙龙版主时,那里只有不到一万次的日访问量,网友也以来自海外的留学生居多。而且,由于技术原因,当时的体育沙龙只能保存300个帖子,很多时候,你上午说的话,晚上就已经不知去向。 当时中国男足正在霍顿率领下冲击世界杯,这支失败的球队怎么也想不到,正是他们的耻辱推动了中文互联网的发展。伴随着国足的每一次失利,体育沙龙里都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与现在行文越来越讲究雕凿痕迹越来越浓的帖子相比,当时那些帖子只是一些最直接的表白,甚至还有一些专门针对境外网友的文字直播,也因此并不能引起主流群体的关注。直到1997年11月2日,老榕那篇<大连金州没有眼泪>出现在体育沙龙.这篇不到3000字的帖子,创下了中文互联网的一个奇迹,除股市论坛外第一次创下了单帖点击率超过一万次的纪录。两周后,11月14日的<南方周末>全文转发了这篇帖子,直到这时,所有人才第一次意识到网络体育评论的力量。 平心而论,老榕这篇帖子的文笔并称不上出色,它的出位除了因为情真意切外,还和当时网文数量不多的现实环境有关。 文字游戏掩盖内涵不足(1998-2004) 杀手二/文采 骈体文做出后,便成文章潮流;到了八股,又有创新。形式上的革命一度迷惑人,但革来革去,不过是在一个量内进行变化,没有内涵上的强力支持,机巧就很可能被时间打落成贬义词。如果是一个天才的话,那么他写球评可以做到形式内容并重,并游刃有余。但普天下莫不是凡夫俗子.现在球评的体裁形式很多,所昭示的正是内容的无趣。无趣是因为大家都在说:没什么可以评的了。 1998年法国世界杯,是中文网络体育评论的蜜月期。老榕的眼泪帖大出风头之后,体育沙龙开始变得热火起来。伴随着世界杯的举行,跳出了中国足球这个老套的话题,网络评论多样化趣味化的特点日渐显现。与此同时,在广州,<南方都市报>体育部的"五文弄墨"工作室,也以类似的方式颠覆着传统体育评论的风格。网上网下遥相呼应,彻底改变了中文体育评论古板老套的行文方式。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网络评论开始了它的品牌化过程,韦一笑,大家乐(王小山的一个ID),多事等名号开始在网友中传颂。这是一个风格的时代,见字如晤,因文断人。但这也只是短暂的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黄金期,此后形式上的花样越来越多,但内容却并没有取得长足进步。说到球评文体,这里不妨列举一二: 1 ,主要文体:板砖 所谓板砖,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辩论,而是将观点上的不同,以人身攻击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一种极具网络特点的表达方式,因为在任何传统媒体,任何落在白纸黑字上的人身攻击都有可能导致一场官司,而唯有在网络上,在早期的那段时间里,这是所有人都默认的一种辩论方式。当时的所谓"沙龙名人",也大都是靠拍砖起家.网友五朝臣子曾在遭到韦一笑,小炉匠(又名从良匪兵)等人的围殴后说出了"小子,来吧,你不告我,我就告你!"这样一句被许多人视为笑柄的名言。而另一篇署名"王饲养员"疑似韦一笑作品的对北京厨子的板砖<下课铃响了>,更是令后者戒网近两年,并再也不使用那个ID。2002年的时候,后期网友李桐写了一篇<一巴掌拍死两个>,一举拍入纸媒,而随后上网的生死失速则针对李桐猛拍一砖,当时也赚下不少人气。大约是2001年的时候,网易体育诞生了一个网友社团,名为"路青社",这个团队起自一帮人要群拍一个叫杨杰的ID。 2 ,主要文体:资料型评论 叼得一是在体育沙龙年代结束前开始了自己的网络生涯。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热爱足球的他,就曾在<足球世界>杂志上发表过许多文章,那时他的名字经常和张路,张慧德一起出现,那时他还不叫叼得一。1998年,他儿子诞生,为了照顾孩子,他开始熬夜并抽空上网。在体育沙龙里,和许多与自己年龄相仿球迷交流之后,一种创作的冲动开始刺激着他。凭着记忆,他用锐马这个笔名写下了<我看中国足球20年最佳阵容>系列文章.这是网络球评中一种新的方式--- 资料型评论,与之类似的还有红油顺风的<高丰文评传>和<曾雪麟时代>以及吉格斯66的<中国队战史>。写这种文章需要很深的功力,要浸淫足球多年,而且要有很强的记忆力,因为当年的许多资料都无从检索。他们之所以要在网络时代到来后再写,除了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希望得到网络群体的帮助也是原因之一,比如叼得一在写<我看中国足球20年最佳阵容>系列文章时,就曾在体育沙龙上反复征求意见,三易其稿。 3 ,扩展文体:黑通社消息 现在人们所叫的王小山,在体育沙龙时代还叫过黑心杀手。1999年初,一篇名为<郝海东巧赴英伦莽周宁面临无奈>的黑通社报道出现在体育沙龙。王小山说,他最初写这个的目的,只是和自己那些老朋友开个玩笑,让他们猜不出自己是谁。但没想到,这种用黑色幽默的笔法编撰新闻的方式,成为许多人争相效仿的方式,杀手开始满天飞。 黑通社照亮了那些篡改欲望强烈的网友,此后直到本世纪,中国网络球评的文体一度在"模仿某体","修改某文"方面徘徊,比如巴蜀老狗最喜欢写"致某某的一封信",肖11郎喜欢做"中国足球的十大名菜"(后他人又发展为"十大名车","十大方言"),当然还有可兹炫耀外语实力的"ATOZ"。在网络上,第一个发明一种文体的人可以借此成名,第二个,第三个模仿他的人则显得无趣。因此,在那段时间的网络上还经常会出现关于文体专利权的争执,比如有一次,阿翠和AW几乎同时模仿<纪念白求恩>的风格写了<纪念霍顿>,两人因此在体育沙龙互相指责对方抄袭,吵得不亦乐乎。 七年砖外砖 < 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 作者:老榕 这张帖子的内容已经不需要多加介绍,据说多个非洲国家已经把这个帖子列为生理卫生教科书。 <改变世界的一千台电脑> 作者:北京厨子 厨子在这个帖子里划时代地提出了电脑与电视结合互动,帮助克里赶小布什下台。 <体育沙龙年度评选> 作者:打伞和尚 打伞和尚是王小山的一个笔名.这个帖子开始是每年一次,用七行诗的形式评选当年最佳帖子,最佳作者。后来抢饭碗的多了,就改成每半年零13天一次,称之为火星历法改良事件。 <爽了一把> 作者:阿村"水晶宫要想冲击假A,隆巴多也必须把头发长齐了再说。"此文可能是网络上第一篇炮轰无限吹捧留洋球员行为的檄文。 <一巴掌拍死两个> 作者:李桐 此文把某专业媒体拍出一身冷汗,随后作者被该媒体聘为世界杯评论员。 <蔡嘉斌绿茵人物脸谱系列> 作者:蔡嘉斌 一个堪称经典的巨星回忆系列,<提琴拉不出的厚味>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 <永远年轻,永远不着四六> 作者:秦砖汉瓦 在一片苦大仇深的帖海里,此篇独成一派,给孜孜不倦审视中国足球的写手提供了一个比较意外的视觉。 七年极品虾 乔治 1998年与福建电视台合作,成为由网络直接走上电视评球的第一人。 悉尼球探 在新浪上还能看到这个名字,写战报写得最生动的世界第一高手。 东方晨曦 由网络而就任体坛周报编委,当属打入敌人内部最彻底者。 三木一狼 此人写网络球评三年有余,只有一句话,"天灾人祸,种种不祥,不止一端"。终于在第三年,写出了名气。 Milanlady 当年网易体育大当家的,打造出"美眉看球"栏目,现今美女还是美女,美文还是美文。 裸奔的公鸡 出国一年,在荷兰参观完红灯区后胜利回来。拍砖无止境,男女不限。 却尘 冒充女生混入BBS,早期主要依靠爆内幕出道。文字毒辣,随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