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报:中国女子围棋不能再荒下去了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5月24日13:41 围棋报 | |||||||||
高自宝 春意已褪,盛夏即临,眼看就到麦收时节。与古力、孔杰、彭荃等男棋手忙里忙外、四面出征不同,中国女子围棋却是一片孤寂。一个多月前,姐妹们在山西晋城全国围棋团体赛上相聚了一场,转眼就各奔东西、杳无音讯了。
别忘了刚刚的“创痛” 首届“正官庄杯”世界女子围棋锦标赛,中国队依靠张璇八段、华学明七段的出色发挥,半决赛占了两席;张璇八段在和韩国棋院芮乃伟九段的决赛中获得亚军,为中国女子围棋赢得了些许脸面。今年初结束的第二届比赛,中国棋手在半决赛就全部出局;更难看的是,韩国朴志恩三段、尹瑛善二段之间进行的“内战”决赛,偏偏又在中国上海进行,前去观战的中国棋院王汝南院长曾是一脸的尴尬,承认“中韩之间已存在不小的差距”。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芮乃伟九段、丰芸九段、张璇八段、华学明七段曾经长久占据世界女子围棋的“天王山”。特别是芮乃伟九段,在她成长的岁月里,所有的中国男棋手都曾被她击败过。当时的“十强战”是聂卫平等棋坛英雄排座次的比赛,芮乃伟连续多年都在十强之内。九十年代中后期,芮乃伟九段离开中国,辗转美国、日本、韩国。韩国棋院经过了一阵吵吵嚷嚷后,接纳她为客座棋手,从此,韩国女子围棋迎来了一片光明。 下滑之路这样走过 其实,中国女子围棋的断档和青黄不接早已经发生了。 2000年春天,首届中韩女子围棋团体对抗赛在北京举行,比赛打到第二阶段,东道主中国队7比1全线告捷。比赛虽然获胜,可是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出了其中的不妙:以张璇、杨晖、华学明、徐莹等为主将的中国队,平均年龄34 岁;而韩国朴志恩、权孝珍、赵惠莲、李知炫等清一色的是花季少女,平均16岁,岁数几乎差了一代人。 2002年首届正官庄杯比赛前,参赛的华学明、张璇等妈妈级棋手久疏战阵,深感责任重大而力不从心;他们为了准备比赛,临时抱佛脚,在中国棋院逮住一个男棋手就练上一盘。两个老将艰难淘汰李映善和朴志恩杀入半决赛,靠的是顽强的意志力。张璇八段不顾生病的孩子毅然走向赛场,并获得亚军。大赛的壮烈,难掩中国女子围棋的苍凉。 缺少比赛和竞争,使女棋手的实力下降,实力下降则更没有比赛机会,这就走入了恶性循环怪圈。靠几个高段大龄老棋手支撑局面,眼前的困难就凸现了,更难堪的还在后面。 困惑的不应只是她们 张璇八段有一次与芮乃伟九段说过:“国内女子比赛,不仅稀少,而且即使有比赛,也集中在几天内进行,赛事安排极不合理,因此更多的时候是在家做一名家庭主妇,不是不想下棋,而是无棋可下。” 张璇八段尚且如此,其他棋手就更不用说了。对一个职业棋手来说,无棋可下,意味着没有收入、危及生存;无棋可下,还意味着棋力衰退、事业荒废。 还记得汪慧初段吗?这个从四川攀枝花市走出来的小姑娘,虽然缺少正规的培训和名师的指点,去年她坐了三天三夜火车赶到上海参加“建桥杯”比赛,连克杨晖八段、梁雅娣二段杀入八强。这个棋风锐利、天资聪慧的小姑娘现在干啥呢?大赛过后,她就到一处少年宫教棋去了。按她爸爸的话说,女孩下棋“挣不出生活”,可离开棋她又能干啥子呢,她爱棋爱得太深。 自我奋斗的孟昭玉二段也经受了一番困顿,当年工薪阶层的爸爸千般辛苦供她到北京学棋,2000年入段,2001年升为初段,2002年便斩获了中国女子“名人战”和“蜻蜓文具杯”亚军。现在,她一方面供职于齐鲁晚报帐下的山东胜利女队,一方面到陕西师大求学,也算是个求全之策。王蕊三段、唐莉初段也是一边下棋一边读书;年龄大一些的袁卫红、仇丹云、梁雅娣、于梅玲、叶桂都在教棋谋生。 只能寄希望于女子国少队的曹呈、唐奕这些小棋手了,她们是中国棋院选拔和培养的,衣食无忧、专心致志,可是离开了严酷的比赛,离开了竞争的环境,她们的进步能不受影响吗! 今年的女子赛事实在太少了,山水黔城杯、浪潮杯、蜻蜓文具杯都停办了。围甲联赛这个贯穿全年的比赛是为男子高手们准备的,是否能增设女子台次呢?企业和社会各界在争相举办邀请赛、四强赛的同时,能不能为女子围棋做点什么呢?围乙联赛在尽可能多吸收女棋手参加的同时,是否改变一下赛会制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女棋手解惑分忧,也正是为了中国女子围棋的重新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