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渊:从甲A到中超 怎么都不舍得花钱?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5月12日10:22 体坛周报 | |||||||||
决定一国联赛水平高低和趋势走向的最关键因素,除了历史积淀和制度构架,就是人了,包括管理者、教练和球员等。中超的概念看上去很美,人们对中超的期望也很大,可是,站在人的角度看,至少今年,以“超越”为主题的中超难以超越甲A。 由甲A到中超,一个最直观的变化是球队数量少了近1/4,那么,少是否意味着精呢?恐怕不是。外援是最灵敏的风向标,照理,外援政策由3+1改为2+1,更凸现存量外援的
于是,在首届中超联赛上,像奎瓦斯、佩特科维奇、托夫丁、基里亚科夫和谢尔盖、堤亚戈、内尔松、雷吉纳尔多那样的,或在国际足坛还小有名头,或已经在甲A赛场充分证明能力的外援永远地消失了,也不再有身价超过百万美元的外援。新进的外援基本上是人们闻所未闻的,虽然无名未必无用,但从市场号召力或品牌价值看,中超的魅力不如末代甲A已成定论。 外援含金量明显退色,其实只是中国职业足球进入一个紧缩银根新时期的信号。今年虽然是中超元年,但在削减外援人数、限制引进国脚和实施全行业限薪等一系列举措的综合作用下,各大俱乐部的资金投入要么增速减慢,要么不增反减,比如国际和金德这两家上赛季的烧钱大户,其“生活水准”简直跌到了贫困线以下。像北京那样的,又是给队中国脚实行年薪制,又是重金引进外援的俱乐部反而显得很另类。 支出减少是与收入下降成正比的。由于外部环境逐年恶化,也由于足协所主导的产业政策背离了市场规律,本来是资本冒险家乐园的中国职业足球患上了越来越严重的贫血症。甲A时代的足球产业开发基本上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足协发包给外资公司的总体经营,一条是各俱乐部自主开发的个体经营。曾经有那么段蜜月期,足协坐收IMG交纳的上亿赞助金,每家俱乐部也能分到四五百万。同时不少俱乐部自主经营的小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比如申花和实德的球衣广告就能卖到近百万美金。 现在,这样的好时光不复存在了,足协终止了与具有丰富经验和庞大客户资源的外资公司的合作,同时又对俱乐部经营设置了种种限制性条款。于是出现了这样的遗憾局面,足协方面的经营能力和业绩远远不能让人满意,俱乐部分不到几个钱,自主经营又难为无米之炊。 本来,各路资本争食足球蛋糕的本意也不在于足球本身,而是看中它的交换价值。但现在,中国足球形象的持续恶化大幅降低了“城市名片”的功能和“壳资源”的价值,愿意投资或投机的企业越来越少,条件也越来越苛刻,导致职业足球所能得到的体制外输血趋于枯竭。因此,中超元年各大俱乐部不约而同紧缩银根,有着深刻必然性,我们看到,不少俱乐部不仅没有炫耀性消费,连基本开支都能省就省,甚至能赖就赖。虽然这不是中超的罪过,但中超的推出没能扭转或遏制资本贫血症也是不争的事实。 《体坛周报》网站3月1日全面改版,请登陆体坛网www.titansport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