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晚报:换汤还得换好药--漫话中超元年(二)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5月11日16:10 青岛新闻网-青岛晚报 | |||||||||
既然有些新生的意思,对于中超,善良的人们总要心怀憧憬。那么中超是否能和甲A割断血缘,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新形象?这恐怕才是中超代替甲A的关键。在憧憬之余,我们也担心,假球黑哨卷土重来,超龄、阴阳合同“暗渡陈仓”……所以,中超要搞好,绝对不能“换汤不换药”,否则全是扯淡。 务必切除“毒瘤”
甲A十年,作出了一定成绩,也混了个永远抹不掉的绰号“假A”。究其因,主要是诸如“渝沈之战”之类的比赛太多,假球黑哨在关键时刻破坏公平竞争的秩序。“龚建平案”沉重打击了裁判的诚信度,不断冒出的假球事件,也让主管部门疲于应付。联赛的形象受到了损坏,再不彻底改革,中国足球肯定要走进死胡同。 而今换了“中超”,最惧怕的就是只换了个名号。中超要发展,务必要像戒毒一样,切除“毒源”,建立公平竞争的平台,对裁判、俱乐部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近日在京结束的中超委员会上,各俱乐部签署了《公平竞赛公约》,以约束各俱乐部。这是一种挑战假球的尝试,不过仅仅靠一个公约,恐怕还很难约束。 扫黑从“入行”始 阎世铎上台后,一直高喊“快乐足球”、“人民足球”,其愿望很好,但是国奥如“多米诺”骨牌般坍塌,引发了中国足球后备力量培养的大反思。对于教练员的使用,足球苗子如何选拔,值得探究到底。 不是非要让穷孩子踢球,就能培养出马拉多纳,重要的是“入行”的这些苗子,必须在意识里对足球有一种自觉的热爱,并在未来作为一种职业努力到底,而不是把其当成发财的捷径,从教练到家长不惜弄虚作假! 联赛是一个国家足球发展的根基,培养新人也得借助这个舞台,如何把苗子浇灌得茁壮,而不揠苗助长,需要专业人士和方方面面求真务实。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足球大环境坏了,就从整治大环境开始,反正不能再走老路了。 年轻人是希望,但愿中超也能在新生力量的培养上有所成,造就一批被国际足坛认可的球员,那时中超的知名度自然会“水涨船高”。 标本兼治是正途 民间有种做法,某某运道不佳,日子不好过,就在名字上做文章,上下求索。不管效果是否遂愿,笔者认为“甲 A变中超”应走出这种思路,只重其形,而不重内在质变,结果肯定一团糟糕。 有某品牌的酒,市场不好,于是冠以宫廷御用之类的名堂,包装很不错,不过酒的品质并不改变,其市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英超很棒,咱们也成“超”了,但中超和英超毕竟还有一段遥远的路程。 中国联赛,寻求质变过程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