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周文渊:中超务必制度创新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5月07日11:03 体坛周报 | |||||||||
新生中超将向何处去?本期开始进行系列观察。首篇命题是:它那已然遭受信任危机的领导机构,是否愿意和有能力进行最本质的制度创新? 还有不到10天时间,堪称“阎世铎新政”中最富创意,也最容易让人遐想的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就要开幕了。可惜,国奥惨败败坏了所有人的好兴致,虽然经过了长达3年多时间的“怀胎”,但这个新生儿依然给人先天不足、后天堪忧的感觉。不过这决非生不逢时的缘
还没有结束又早已玩完的奥运战役再次证明,官本位下的出线足球就是中国足球的“庆父”。那种一味要求联赛服务和服从,而不是先放水养鱼予联赛的豪赌出线战略带给中国足球的是双重的灾难:既把联赛压榨得面黄肌瘦,一步步丧失提供优质兵源粮草的功能,又使出线足球本身走向异化,连可以赢的球也赢不下来,堪可造就的球员教练则一路走向平庸。 10年前,日本J联赛与中国职业联赛差不多同时启动,但现在日本足球早已将中国足球甩到爪哇国里。根本原因在于,当年王俊生、马克坚等改革者虽然频频考察英格兰、日本的经验,但主要是抄袭他们的一些具体做法或形式,而无意引进职业足球的精髓,比如联赛为本的理念和职业足球联盟的管理体制等,即便对转会等不得不引进的机制,也作了很多“中国特色”式的修正。 这样的做法,固然维护了既得利益者和避免了不少麻烦,却令甲A仅仅“井喷”了几年就步入衰退期,还产生了诸如假球黑哨肆虐和派系作乱等更大的麻烦。至于对某些人始终难以割舍的出线足球,除了有更多的钱可用于豪赌外,并没有产生什么贡献,支撑1990年代国家队脊梁的,依然是职业化改革前徐根宝那届国奥队的球员,而非在职业联赛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代。 2001年初,新一届足协抛出了后来被称为阎世铎新政的一系列新政策、新概念,包括被描绘得美仑美奂的中超。然而洋洋洒洒中,联赛为本的理念只是一句带过,建立职业足球联盟的命题更成了禁区,这既诠释了中超只是翻版甲A的本质,也昭示着中超的命运甚至还不如甲A。甲A以荒芜的专业足球为起点,同时毕竟还有一些革命性元素,因此在头两年所释放的活力还蛮可观,这就是1995-1997年间我们所看到的万人空巷争看、争说甲A的盛况。 站在这曾经辉煌又在自虐中沦落的甲A肩膀上,中超同流合污易、超凡脱俗难。只有制度创新才是激发生产力的源泉,而中超,除了一些华丽的概念,和全部冲着俱乐部去的高要求,在最为重要的赛事管理、经营和赛制赛程方面的制度创新几乎是空白,很多方面甚至比甲A都缺少职业化的气息。比如,把更多的足球资源聚于一家公司手里,又减少了收益分成,这样的中超很难让人坚信它有美好产业前景。再如,减少了外援人数,又实施全面限薪,这样的联赛若能提高水平,那还不如倒退到专业足球时代罢了。又如,既然中超法则存在着输球进中超的惊人漏洞,又怎么能让人相信假球黑哨不会再度泛滥? 诞生于国奥新败的晦气中,厮混于欧洲杯、奥运会和亚洲杯等大赛的夹缝中,如此炎凉世态下,我们能够祈祷的,只是新生中超能善始善终。 《体坛周报》网站3月1日全面改版,请登陆体坛网www.titansport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