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反思中国围棋育才机制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4月25日01:54 华西都市报 | |||||||||
昨天的应氏杯观战室里缺少一种紧张的气氛,尽管四对选手剑拔弩张。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国棋院领导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现在我们不讨论抽签是否科学的问题,事实上,这样的对阵对我们绝对有利!”末了,他还反问记者:“我们的棋手如果分别对上李昌镐和崔哲瀚,你认为有多大的胜算?”
尽管李昌镐早早落后,但其后的对局进程非常精彩,连为上海电视台讲棋的华以刚八段也表示:“这盘棋很是过瘾,我希望无论是棋迷们还是我们的职业棋手,学习它的时候都有牛一般的精神,多长几个胃,反刍反刍……”就连中方的电视台也以李崔之局作为直播的首选,而“无视”其他两盘中国内战,足见这盘棋有“提前进行的总决赛”般的意义。 应氏集团掌门人应明皓先生昨天虽然再三表白八强战这们的分组是16强抽签时就定下的,但他也明确表示:这样的对阵对中国团来说绝对有利,起码保证了两个半决赛的名额。 彭荃的父亲彭俊维一直坐在观战室里,接受记者们采访时,他甚至忆起了昔日小彭荃学棋的艰难,当然也有机遇——比如首届围甲联赛时,作为替补的彭荃得到当时中信队总教练马晓春九段的重用,一口气连胜八场,终于坐稳主力位置的往事。事实上,彭荃或许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境并不富裕的学棋者中,偶然成功的一例,很多有天赋的小棋手,后来因为经济状况实在难以为继,或中途求学,而错过了职业棋手之路。学棋与家庭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这是许多小棋手家长的如今共同的忧虑。偶有“逆境”中的成功者,都与某位企业家或某位名手的提携有关,但“好心人”就算时常可见,也绝不能算作一种人才培养的固定机制。 幸亏内战,保住了种子,应氏杯的半决赛才是对中国棋手的真正考验,而在此之前,我们艳羡韩国又出现李昌镐的“少年克星”的同时,还应该反思一下——中国围棋的育才机制是不是已经非常完美? 本报上海今晨电记者贾知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