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熙东:中国足球产业像个被宠坏了的“逆子”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3月11日10:35 青年体育 | |||||||||
人大代表常金月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提案《推进赛事改革,保护国有资产》,共有32名人大代表在提案上签了名。这件事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中国足球圈里引起了震动。 在两会上,代表、委员就中国足球的问题阐述看法已不是新鲜事,几乎每年都有。但愿这次常金月代表的提案能引起政府的重视。
推进赛事改革,保护国有资产。提案的题目可谓画龙点睛。只有推进改革,才能规范足球市场,才能推进足球产业开发,才能保护国有资产。 中国足球改革至今已12年了,表面上看起来,中国足球市场已经形成,红火而又热闹。甲A联赛已经成了广大球迷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而且也为近万人的媒体同行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中腕以千计、年收入几十万的“贵族记者”也为数不少。 但仔细想来,中国足球的疯狂烧钱,哄抬物价,假球黑哨,赌球成风。甲A球员、教练身价倍增,与公薪阶层有百倍的差距。而中国足球水平却徘徊不前,国际排名一退再退。两厢对照,中国足球改革是不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 中国足协一直把上述问题说成是改革中发现的新问题,是前进中的缺点。其实,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说改革前5年,这样说似乎还情有可原。小平同志说了“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改错了再改回来。因为“发展是硬道理”。但问题是中国足球水平没发展,成绩没发展,足球产业开发没发展。12年过去了,中国经济领域其他行业都已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架构,惟独中国足球产业依旧在市场外。中国足协的一元化领导,使中国职业足球至今也没搭建起一个产业平台。 一项事业的改革,如果只有不断冒出来的新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政策。走进市场10年,却依然在市场规律面前束手无策,除了行政干预,别的不会。这就要归咎于改革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了。 市场化的改革,首先要从观念上把足球看成一项产业去开发,而不能把足球乃至竞技体育仍然看成是公益事业,是精神文明的基地。为此,改革的决策者,首先应在体制、机制和赛制上动手术,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平台。而中国足协这十多年来,赛制年年改,体制、机制却从源头上原地踏步,依旧计划经济的头脑,依旧计划经济的管理。俱乐部在市场中生存,却不能从足协那得到适应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反过来还要受计划经济、行政干预的领导和制约。这便是中国足球改革的现状。 一项新的改革,国家资本一开始支持、辅佐,这是对的,也是现实的,不如此便无法起步。就像办任何实体产业一样,总得先有开办费,而后再到市场中去发展,增强造血机能,徐图自主发展,扩大空间,创造利润。而这后几步便是用市场经济规律去逼迫、挤压这些产业实体去施放潜能、激活市场、发展自身。这样,才是发展之道。 国有资产已经帮中国足球走进了市场,已经创建了中国足球宏大的市场氛围。但却依旧舍不得逼迫、挤压中国足球,使他们增长适应市场经济、发掘自身潜力的生存能力。依旧给他们烧钱。这就使中国足球产业像个被宠坏了的逆子一样,除了烧国家的钱,不图报效,不图上进,不会生存。这样下去,对中国足球显然有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说,中国足球市场之所以毛病一身,成绩鲜见,是改革不力的问题,是中国足球改革决策者不懂市场、不变观念、只图虚名、不求进取的问题。因此,常金月等32名代表的提案冠以《推进赛事改革,保护国有资产》的题目是抓住了实质。只不过问题不仅仅是赛事改革,而应是足球产业市场化改革。 至于国有资产是否一刀切地退出足球市场,倒也未必。只要能建立起中国职业足球产业的平台,在符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按股份制去参与经营开发,也完全可行。但原则是:必须把职业足球当成是一项产业去对待。必须在今后的改革中坚决纠正十年来中国足球改革中积重难返的病症,必须让专业人才来领导足球产业的改革和开发。 一句话,中国足球水平要想提高,中国足球市场要想发展,必须从足球产业化改革重新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