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商报:走向市场的尴尬与偏差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2月25日04:54 时代商报 | |
曾经一度以“辽宁东药队”的名字成为中国足坛第一批“吃螃蟹者”的辽宁足球队,当年降组的最主要原因居然是一个“穷”字,而且这种现状几乎一直延续到现在。在体育职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辽足却始终走不出经济窘困的怪圈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与辽足不同的是,辽篮事实上在同一个“钱”的问题上所受到的困扰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就在本赛季CBA打到常规赛最后阶段时,一位盼盼集团的高层人员曾亲口在主场辽阳表示:“我们今年(2003)已经投了800多万了!”这笔几乎可以让一家小规模的足球俱乐部维持一年 CBA创办以来,作为老牌劲旅的辽篮是最早得到当时的联赛主办者之一的国际管理集团青睐的球队,为此该集团派人并出资与辽宁体育主管部门一起成立了颇具职业化味道的“辽宁篮球俱乐部”。但事实上,这家俱乐部几乎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在不知不觉之间与代表原球队主管部门———参与俱乐部经营管理的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形成了对立,双方不断发生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冲突。尽管其中多数并不为外界所知,也并没有对球队当时的成绩形成过多负面影响,但因此却为俱乐部以及球队在不久的未来发生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按照正常的经济规律,任何职业化的体育俱乐部都应该是以企业化的模式来组成、管理和经营,但由于整个辽宁经济以及历史积淀的环境影响,无论是辽足、辽篮抑或是其它项目所成立的俱乐部几乎都只能说是一种“畸形”产物。由于体系上的问题造成的管理上的混乱和经营上的失误比比皆是———拥有着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并在多年来始终坚持“走市场”的辽足依旧是一穷二白,球队战绩也仅是“偶尔露峥嵘”;先有国际管理集团扶持,后有盼盼集团斥巨资赞助的辽篮却依旧掉了级;一大批多年来为祖国、为辽宁在奥运会等国际赛场上争得数不清的荣誉的“金牌项目”却很难被有识之士给予应有的重视而只能继续政府职能部门拨款或几乎要靠“施舍”度日…… 本报记者杨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