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报:此中有真意--《中的精神》读后感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2月05日12:25 围棋报 | |
何云波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书,是吴清源大师的新自传《中的精神》。好些年前,便读过吴先生的第一本自传《天外有天》。对于吴先生的“英雄事迹”、传奇人生,自然早就耳熟能详。老实说,这本新的自传,并没有增加多少新的东西,但是读过之后,仍有一种深深的感动。胜负早已成了过眼烟云,吴先生也并没有喋喋不休地炫耀他过去的战绩。让人感动的是 说到吴清源,人们无不佩服他对棋的独到理解与人生之境界。中的精神,大约就是这两者的融合吧!吴先生对“中”有一个有趣的分解:“中”这个字,是中央有一根棒子穿出的形状,棒子将其分割为左右两个部分,表示着阴和阳。阴阳之调和,即为中和。围棋是争胜负的游戏,但也合乎中和之道。“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效率的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那就是中和的意思。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这就是‘六合之棋’。”而吴先生把自己87年的人生历程,也看作是“追求中和的人生”。 中和,乃吴清源先生所追求的棋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境界。而这又是先生刻苦修炼的结果。先生的一生,就是修行的一生。他甚至把跟随玺光尊的在常人看来是“迷途”的四年,也看作是一种“修行”。当然,棋盘上的殊死搏斗,也就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修炼”了。正是这种长期不懈的“修炼”,才造就了吴先生在棋盘上、人生中的大修为。 人们经常把吴清源先生称作“天才”,吴先生自己却从来不肯承认。还是他的弟子芮乃伟看得明白:“跟吴老师学棋后才明白,即便是天才,也还是要靠后天的勤奋努力才能够获得如吴老师这样辉煌的成绩。或者说,除了棋上的绝世之才外,还有其它很多素质,如对围棋的不带功利心的单纯的热爱、常年来静心踏踏实实做研究的习惯、对世俗功名的不动心以及对清贫简朴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生态度等等,都是吴老师作为大天才的一部分。” 吴清源的意义,正在于他不一定是天才,却攀上了仿佛只有天才才能企及的高度。如果把这一切都归于“天才”,那常人在平庸中也就有了心安理得的理由:因为他是天才嘛!其实,恰恰是吴先生对棋的执着,才是最令人感动的。少年时,因为整天捧着本厚厚的棋书打谱,连中指都变形了。在一生的征战中,除了为“信仰”暂时离开棋盘的那几年,他的整个生命仿佛都融化到了棋盘中。晚年,从残酷的争斗中退下来,他却更加痴迷地开始探讨起二十一世纪围棋来,有时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浑不觉时光的流逝。我们一些未老先衰的“天才”棋手,或善于一手搏多兔的“全能”棋手,面对吴清源对棋的这份执着,不知该作何感想? 也许,对棋的执着、投入的程度,归根结底跟各自的围棋观有关。有人把人生分成功利人生、游戏人生、求道人生。围棋大约也包含着这样三个层面。当今功利主义盛行,棋与现实的利益被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如果棋不能相应地带来所期望的“效益”,也就不能指望他会全身心地投入了。吴清源却说,“我从没有把围棋当成胜负去看待”,他也很少去考虑每盘棋能给他带来多少现实的利益。特别是到晚年,吴先生更像一个天真的孩童,执着于一种游戏,全身心投入其中,自得其乐,游戏中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创造,有了对围棋之道的更深一层的领悟。于是,吴先生便成了围棋的一个最纯正的游戏者,看淡胜负却使他成了可怕的胜负师,看淡名利却在不期然间成就了他的“大名”。人生原来就是如此的奇妙! 当然,吴先生能在棋上,在人生中有如此的境界,也与他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与一生对中国文化的钻研有关。正如先生自己所说:“当然,要达到‘中’的境界,并非易事。这需要精神上的修养。所以,我一直很重视信仰。从五岁(虚岁)开始,我就学习《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至今我仍然坚持每天研究《易经》”。围棋是竞技,也是一种艺术、文化。可惜现在的棋手,从小接受棋艺的专门训练,而文化教育,却往往被忽视,这也就限制了他们境界的进一步提高。他们有可能成为棋盘上的胜负师,却常常丧失了作为“文化人”的身份。要成为像吴清源这样的围棋文化大师,也就永远是一个梦了。芮乃伟在为《中的精神》作的序中为此感叹:“关于对吴老师人生修养的描述,我们很喜欢作家阿城对我们讲的一段话:小时候的教育如同一颗智慧的种子,深埋在吴老师心灵的土壤里,经过这么多年的灌溉培育,那一粒种子已悄然地长成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可惜在现在的中国棋界,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人了。” 总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芮乃伟却有如此感叹,这不知道是棋手的悲哀,还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