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点评中国马业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1月29日14:36 新浪体育 | |
新浪体育讯 中国马业的衰败是中国社会文明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欧亚大陆所有国家都经历了这一阶段。马业的兴衰曾经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科技的进步取代了马业的地位,使全球的马业开始衰退。当马再次回到人类生活时,它已不再做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标志,而是做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了人类文明的序列。 在历史上,马业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标志,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因此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马政机构的国家;建立了最早的邮驿制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相马的著作,根据马的不同用途,最早将马种进行分类等等等等。而当马完成了做为运输、战争和生产工具等使命后,中国完整的马政体系也随之瓦解,马业开始衰败。因为人所共知的原因,我们的现代化进程落后于西方,当马重新进入中国现代社会做为体育并开始成为一小部分人娱乐的工具时,西方以马术、赛马和娱乐为基础的新的马业体系已经建立了一个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马业会在今后二十中迅速发展起来,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马业制度和完整的马术教育体系,以保证今后中国马业积极和健康的发展。 中国马业的现状 中国马匹近1000万匹,倒退几十年这是国家的一笔财富,而现在这些马匹已基本上已没有多大的用途;马做为人们生产、生活、交通、战争的工具已被机器所代替,国内马术的用马也被国外培育的马术专业用马所取代,国际上通用的赛马马种纯血马也基本上占据了国内赛马市场,国产马目前只在一些马术俱乐部和旅游景点供会员和游客骑乘,而这个市场又太小了。1000万匹马闲置;既没有发展经济的用途又不符合专业体育用马的标准,而做为休闲娱乐用马,它们又不够漂亮。 培育一个新的马种要几十年的时间,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国内现在马术用马大都是直接从国外进口,因为马术用马用量小,大可不必再花经历重新培育什么新的中国马种,而赛马马种就更不必要国人操心了,因为三百年前英国已培育出了专做赛马用的纯血马,它是目前世界上短距离赛马跑得最快的马,这一点无可争议地为全世界所接受。 中国现行马业管理体系的现状 目前中国马业的主要管理机构有两个:一是中国马业协会,二是中国马术协会。“中国马业协会”听上去牌子很大,但对于千家万户养马的牧民,恐怕没什么人知道有这么一个组织,对于面向市场的城市马术俱乐部,“中国马业协会”的作用也不过是做做马匹登记这样的事情。而这个协会的名单上有一大批人,这些人大都从事其它方面的工作,由于没有经费,“中国马业协会”不可能成为象“法国马业协会”(UNIC)那样承担起推动中国马业发展的重任。 中国马业的管理体系应该由“中国马业协会”承担,它应该是国内与马有关的一切项目的基础部分,而在目前它没有这个能力承担这项工作,它的作用远不如“中国马术协会”。 由于马术运动是奥运会项目,所以“中国马术协会”的工作就来得有的放施。“马协”在管理和推动中国马术运动发展的同时,用“会员制”的形式又把俱乐部聚拢在自己的旗下,这对于在马术运动或赛马运动上有发展需求的俱乐部来说是有意义的,同时在俱乐部目前惨淡经营的今天,“马协”通过各种赛事,从赞助商那里得到一些收益。另外,“马协”还在有条件的俱乐部以“挂牌”的方式得到一些收入,“马协”可能是中国马业中唯一不“亏损”的单位。对一些“弱小”的俱乐部,“马协”对他们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马协”本来可以为俱乐部多做一些事,但他们的精力显然不在这里,而且他们每年从“马事”上得到的收入也并没有完全投入到推动马术运动发展上。 中国马业的教育体系 从战国时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中国马业的教育体系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当马的用途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后,这套体系被破坏了,而今天与马有关的现代教育体系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建立。新疆农大有一个动物科学系,那里面教授的课程中有与马有关的内容,但它是针对牧区的养马业而设定的,仍是传统畜牧业的范畴,而不是我们所说的以马术、赛马和休闲骑乘为目的的现代马业教育。 对进口马种的饲养、培育、繁殖基本上没有经验。这些年一些人被送到国外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但这不能形成现代马业的教育体系。“北京华骏育马公司”将完整的纯血马培育经验引进了该公司的“通顺赛马场”,但这只是一个技术体系而不是教育体系。 与现代体育用马的饲养、培育、繁殖一样,运动马的调教、训练和使用也都没有一个规范的教育系统。不少运动员或教练员都到过国外参加过各种训练,也有国外的教练来中国执教或讲课,但这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马术运动的总体问题。多年以前一些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加盟海外兵团,当时有人担心说,过不了几年就会在国际赛场上出现“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局面。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一个再好的运动员也只能带走一个人的技术,不能带走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教育、训练和管理体系。反过来说,一个马术运动员在国外经过训练回到国内,也只能是带回了人家教会的技术,而人家的教育、管理体系却不可能带回来。 中国的马圈没有权威,但似乎却都是“专家”;一场比赛下来人人都能品头论足,原因仍在于没有真正的权威,而权威的产生应源于马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北京通顺赛马场的特例 “北京通顺赛马场”是将港澳赛马体制、技术、设施完全照搬到国内的赛马场。这使今后赛马事业在中国的开展走了一个大大的捷径。这一计划从一开始就带有极大的风险性,几年的风风雨雨,从策划到实施,这其中的艰辛自不必细表。但任何风险大的设想必然伴随着巨大收益的预期。这样完备的赛马体系会有什么问题吗?马场的每场赛事都在电视上转播并在固定的报纸上做宣传,马场向公众喊出响亮的口号是:公平、公开、公正。在和谁说?谁来监督每场赛事的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没有。自己唱戏给自己叫好,这倒没什么大问题,关键是一旦观众的利益受到损害谁来为他做主。马业曾有人试图介入马场的赛事,让它更适合中国的国情,但与马场发生利益冲突时外来的人必然被哄出局。另外,马场上上下下的管理人员大都来自港澳和国外,与本土文化格格不入。这个马场确实需要一套完整的社会监督体系,否则会与马场主的美好初衷相悖。 中国马文化现状 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而马文化已注入文化主体——语言文字中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正在淡忘马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曾有过的辉煌。但是在今天乃至永远,“马上”、“马路”、“马力”、“伯乐”、“毛病”、“马屁”等等等等,永远不会在中华民族的语言中消失,尽管已经很少有人对它们来源于我们民族与马有关的历史有太多的兴趣,而这些语言做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却永远灿烂。 “北京阳光山谷马术俱乐部”建立了一个“马文化博物馆”,蔡猛兄付出了很多心血,但说句实话,这个博物馆有意义但没价值。它的意义在于仍有一些人热爱马并有着强烈的马文化的情结,如果说这个博物馆有价值那它的价值也就在于它的意义。 我自己也曾抱着与蔡猛兄同样的想法,办过一本马的杂志,后因资金问题没能办下去。这些年来为圆这个梦我一直在四处奔走,甚至找到过法国马业联盟(UNIC)和法国最大的马杂志Cheval Magazine,但终未成行。现在想来,在目前马没有足够的市场和培育市场的机制及政策支持的条件下,想通过用一本杂志去推动这项事业的设想简直是可笑。现在办一本马的杂志实际上是自己给自己办,自己给自己看,自己从左兜里掏出一块钱再放到右兜时只剩下了五毛。时下北京仍有二三家马的杂志,其中有一本杂志的内容是出资方自己说自家马的事,真是荒唐可笑。 有人意想天开,想在天山脚下搞什么“国际牧人节”。目的是什么?你的目的是不是全球牧人们的众望所归?人家为什么要来?看天山的风光?组织个旅游团不就行了。况且这是个多大的系统工程。歇吧! 中国马业的美好前景 一个马文化背景如此深厚的国家,不必去担心中国马业的未来。但要想有好的未来,就要有好的规划和实现它的可行的办法。国家应该在政策上给予养马、进口马、马术、赛马积极的扶持。马业的发展对中国畜牧业、体育、人民的健康及就业都有极大的益处,这一点在澳大利亚等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证实。 商业赛马在许多发达国家及港澳特别行政区已成为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来源,关键的的问题是法律、法规制度的保障。能不能管理好商业赛马也是对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执行结果是否有效的检验。对商业赛马的管理的确与管理彩票不同,它是一个庞大、系统的管理工程,这需要有齐备的法律制度做保障,而商业赛马又是现代马业中的支柱行业,没有商业赛马,中国的马业不会重新振兴。 应该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马业教育体系;从现代体育用马的饲养、训练、管理到骑乘技术等方面,对有志从事这项目工作的人进行专业的培养。国家可以在相关的大学开设一些课程,也可以给予一些政策让民间做这件事,比如建立“马业学院”一类的教育机构。 马文化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产生在以马为生产力一个重要标志的历史条件下,没有马中国社会的文明进程将会大大推迟。中国出土文物中有大量与马有关的实物,应该有一个专门介绍这方面内容的博物馆,我相信它会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博物馆之一,它将告诉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马对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贡献。 二十一世纪,人类在努力实现科学梦想的同时,反而会追求一种更为亲近自然的生活。中国有这样好的马业资源,不去开发和利用将是一种浪费。(李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