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趋于理性的摘牌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1月21日04:41 中国青年报 | |
每年一度的摘牌大会,曾经是足球记者们的最爱。“抢婚”的,“劫杀”的,数不清的恩怨情仇,没完没了的棒打鸳鸯,为原本平淡的冬季足坛平添了不少猛料。尽管摘牌制本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足坛的笑柄之一。 不过,这样的“猛料”随着自由转会名额的增加,随着摘牌人越来越趋于理性的“采摘”,也随着中国足坛“暴发户”的日益减少,正逐渐成为明日黄花。2004年,即“中超 京沪鲁沈四大中超俱乐部,在摘牌大会上压根没有出手。原因很简单,摘不到合适的球员,不如选择放弃。连自由转会名额都未使用的沈阳金德“玩儿”的更绝,在转会市场上居然只出不进,弄了个钵满盆盈。正如金德总经理何兵所言,转会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球员就那么几个,与其勉强摘牌,不如回去内部挖潜。而何兵的心态,实际上也是转会市场正趋于理性的一种写照。 张卫华、区楚良、胡云峰、朱琪、李东波等一批状态下滑的老将无人问津,年纪轻轻但价格过高的刘成被晾在榜上,既让人为他们的命运感慨,亦不难看出俱乐部的理性。至于八一那拨性价比较为合适的当打球员被接二连三地摘走,以及一茬茬价格低廉的年轻小将成为“香饽饽”,足见各家各派的择人原则已然悄然改变。更何况大批俱乐部在摔打多年后,人员结构已趋于合理,即便个别位置需要补充血液,更多俱乐部还是愿意把机会留给梯队中实力相当的年轻人,或者是实力真正高出一筹的外援。 中国足球是否“不良资产”、“不良市场”,已经砸进大把银两的各家俱乐部早就心知肚明。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尽管中国足协对即将到来的中超联赛寄予厚望,但各家俱乐部还是理智了不少,像中远那样肯花费小两千万买下祁宏、申思两名国脚的财大气粗型俱乐部,正逐渐成为中国足球历史上被翻过去的一页。中国球员到底值多少钱?转会市场到底是个怎样的供求关系?自有市场杠杆说了算。当越来越多的投资商家开始调低预算,当越来越多的俱乐部不得不紧缩开支,理性摘牌也就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尽管在自由转会过程中,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暗箱操作。 中超联赛的“第一摘”,也很可能将成为“最后一摘”,这是关于摘牌制新陈代谢的必然结果。而那些被“弃摘”的球员在感叹命运弄人时,不得不承认在趋于理性的转会市场上,那种互相攀比、狂抢名角儿的“烧钱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实力和性价比才是关键。毕竟奇货可居的中国球员还没几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