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今报:回望悲喜十年 甲A将换上中超的马甲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1月30日01:54 沈阳今报 | |
□钱建辉 甲A即将换上中超的马甲,给足球圈内人提供了一个回望的契机。 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足球一直是中国体育项目的老大难,难得让领导头疼。“风气不正,是非多,水平低”是体育圈里的人对足球圈的普遍看法。1990年亚运会 1992年被称为中国足协“遵义会议”的红山口会议召开,被寄予厚望的中国足球改革拉开帷幕,作为相当落后的一个项目,反倒借时代大潮开始了市场化、职业化的尝试,当时领导们的想法是“把足球改革作为体育工作改革的突破口”。 十年长路,是是非非,风风雨雨。但无论如何,中国足球算是最先迈上了职业化之路,凭借项目先天的优势和后天的运作,甲A至今仍是中国体育职业化程度最高的项目。一个庞大的足球市场在形成和发展中。运动员、教练员的收入可以作为衡量一个项目市场化和职业化的指标,在中国十年甲A造就了无数个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市场大了,有人愿意投钱,有实力的球员和教练员身价倍增。像最初预期的那样,甲A开中国体育市场化、职业化之先河,从这个角度讲,中国足球成了中国体育迈向市场化的龙头老大。 伴随着职业化进程,一直封闭的中国足球开始了与国际足球的沟通,外教外援请进来,个别的中国球员也走了出去,西风东渐,中国足球人和球迷得以了解世界足球。伴随着职业化热潮,中国足球得以迅速普及,重庆、深圳包括后来的陕西,这些原来的足球贫弱之地也建立了职业队,原来足球运动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得以大大改观。更多的球迷涌入球场,为自己的主队摇旗呐喊。 在这十年当中,中国足球还侥幸完成了“冲出亚洲”的目标。2002年得以第一次在韩日世界杯上亮相。 甲A十年把中国足球由原来的一小块酸面团折腾成了一个金色的大蛋糕。但可惜的是,蛋糕蛆虫蠕动,蚊蝇乱飞。 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行业,但管理者却是食国家俸禄的国家干部,早已有人指出了这种体制上的矛盾,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体制始终得不到改观,俱乐部是职业联赛的主体,但他们在很多时候却与决定着联赛发展和繁荣的决策无关或者关系甚微。“政企不分”是在这里能找到最为典型的例子。说是职业化,但体制在最紧要处却没有理顺,有论者称中国足球为“伪职业化”,这当是伪之为伪的关键一点。 金字塔顶是风干僵化的管理部门,下面则是汪洋恣肆的市场运作。早就有学者说过,中国社会处于道德转型期,旧的道德体系崩溃了,新的道德体系还未建立起来,整个社会处于道德迷惘和沦丧的危机当中。“风气不正,是非多,水平低”或许还应加上一个“素质差”,这样的一群人从事一项难度很大利诱无穷的事业,在最初的狂热之后,迅速暴露出混乱和黑暗的一面。“黑哨“、“假球”、“赌球”,腐败违法现象层出不穷,作为行业管理者,中国足协没显示出在管理方面的决心和能力,昭彰如渝沈之战那样的欺世之赛也未得到任何追究。2001年甲B五鼠惨遭大屠杀,很多球员成了冤死鬼,也非高水平决策。 从12分钟跑到YOYO,管理者在增强球员意志品质,提高训练水平上绞尽脑汁,但几乎是始终不得要领。在训练方面,在管理方面,缺乏科学和理性,脱离实际的决策不少,到头来不是添乱就是成了一纸空文,缺少效率和执行贯彻能力。 十年甲A挥金如土,但作为联赛发展根基的高水平的青少年培养体制并未建立起来。基层教练员没得到有效的培训和严格的管理,教练员不学无术、青少年培养在产生一拨拨儿头脑简单文盲的状况并未得到改善。“中国足球是先盖房顶后打地基”,来自英超的一位专家为中国足球的青少年培养工作下了定论。十年甲A仍无根基,日韩年轻球员层出不穷,中国足球仍后继乏人。这是最为可悲的一点,十年甲A在浮躁中度日,到头来中国足球却仍是浮萍几片,没有未来。 甲A十年社会评价很低,至今也未建立起良好的行业形象和公信力。 末代甲A即将落幕,但仍未摆脱假球、黑哨和赌球的困扰,“靠输球而不是赢球才能进中超”,中国足协再一次被自己不够发达周密的大脑置于尴尬之地,没忘了用最后一个黑色幽默给十年甲A收场。 “看中国足球,如同看戏,但不是喜剧,而是一出悲剧。戏中自有一生五味让人吹嘘不已……”前中国足协常务副主席王俊生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几年来,中国足协一直在中超的马甲上描绘飞天的图案,但时至今日,仍然让人难以分清中超和甲A到底有什么实质性区别,这带来了新的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