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嬗变中的女排精神 焦急和焦躁终于井喷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1月21日17:55 新民周刊 | |
其实,在中国女排出征日本之前,重温冠军的梦想就已经被人们憧憬。起码媒体是这样。后来,随着连胜纪录的一次次刷新,这种憧憬越来越清晰。直到3:2险胜美国,梦想即将变成现实,17年等待带来的焦急和焦躁才终于井喷出来,变成了媒体上普遍涌动的激动呼号。 这呼号中,不约而同的一个内容就是女排精神。可以说,女排精神的重现也是媒体为 事实肯定是,不管中国女排能否最终夺冠,女排精神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姑娘们的顽强拼搏并不会因为多赢一场或少赢一场而增加或减少。但是我担心,女排精神又很可能沦为一种冠军附属品,成为随输赢而沉浮的巨大变数。中国女足的世界杯之旅就是这样的结局——虽然她们依然神勇,但终于止步八强,早已在册的女足精神也就随之风散,不再被人提及。你可以说这是坏心情的结果,不过你也很难否认,我们其实根本就没往那儿想。同样,媒体上的女排精神也相当脆弱,因为它很可能是功利的符号。 我想,在这样并不明亮的背景下,女排精神的确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从公众的反应看,女排精神被重新提及并未获得热烈的响应。有评论分析说,这是因为让中国人得意的事太多了,举今年的例子,就有“千年飞天梦”的实现等壮举。区区一个冠军,虽然也让人高兴,但人们的注意力很明显容易分散。所以,以顽强拼搏、为国争光为核心内涵的女排精神就很难引发全民性的追捧。 这种基于能量守恒原理的分析或许不无道理,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更重要的评价背景。这个背景就是,中国已经不再是20年前的中国。20年可能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概念,但对中国和中国人来讲,这20年却意味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意味着一次不间断的极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观念变革。 上一次女排精神的提出,完全出于一种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我们不难回想,那是对中国人一次全民性的思想教育。在这个前提下,女排精神是神圣的,女排群体也接近于被神化。事实上,从老女排退役后的去向就很可以看出社会对她们的认同形式——这些荣誉加身的国家功臣很多都做了官儿。 新女排是什么样呢?我们可以做出有趣的比较。首先,女排比赛不再是国家大事了。它基本上还原成了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有很强的娱乐功能,不仅仅是由血和汗这两种东西构成的。所以,新女排好像没老女排那么形象高大,而更像一群女孩子,可敬或许是一种评价,但首先她们是可爱的,不是神,而是人。而且,这群姑娘个性张扬,各具神采。我们可以再听听她们的外号——有“美女”,有“泡泡”,赵蕊蕊一笑倾城,刘亚男天生“臭美”……如果我们现在想象一下她们的归宿,再走仕途的可能性我想是微乎其微了。 面对这样一群可爱的姑娘,我们已经很难再套用原来的女排精神对她们进行描摹。事实上,如果我们稍做推敲,就会发现,简单地用顽强拼搏、为国争光来定义女排精神起码在今天已经“落伍”时代了。因为我相信,赛场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女排都在顽强拼搏,而且都在为她们胸前的国旗争光。换句话说,70年代号称“东洋魔女”的日本女排,已经为顽强拼搏做出了最早的诠释。 如果我们还想沿用女排精神这四个字,我们就必须为其添加新的内涵,要以时代的眼光来完成对新女排的表述,一如她们本身已经展示给我们的全新形象。 我想,新女排精神里,必不可少的一个内涵就是人性化和个性化。追求生命中的完美体验、洋溢鲜明的个性风采,是每个人的生命取向。在陪伴女排姑娘们度过11场连胜的骄傲和激动中,我们每个人已经完成了一次积极的、高质量的生命体验。应该说,是新女排用短暂的时间为我们图解了幸福人生的颠峰享受,而这享受绝不仅仅是激动和疯狂,更是一种玩味,一种自我心灵的励志锻炼。 新女排精神里还少不了团队精神,这是今天社会中伙伴关系的最佳表象。在个性与群体意识共生的时代,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到一种完美的组合状态,新女排给我们进行了形象的展示。而这,恰恰又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想,新女排精神里,还有一个关键词是“自信”。我们应该注意到,女排姑娘们在赛场上除了显示出她们的王者霸气,也把微笑和坦然反复地传达给观众。她们的自信来自于健康的性格,来自于开放性和包容性,来自于良好的心态和应变能力。 发生在女排精神上的这所有变化,均得益于中国的变化和发展,也是今天中国人生存理念和社会形态的应有之义。其实,比较新老女排精神,我们会体味到,当年和今天,我们虽然同样是高兴和激动,但内涵和形式都发生了改变。我们不再把悲愤和沉重强加给荣誉,我们已经习惯于轻松和自信。这是来自大国之民的心态,也是今天和未来中国应有的性格。特约撰稿/滕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