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折翼之鸟想飞飞不高--河北女足总结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1月17日10:25 燕赵都市报 | |
今年的中国女足足够倒霉。女超联赛扩军第一年就先天不足,联赛迟迟找不到赞助商,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还将联赛推迟到七月;同样是因为SARS,精心准备的女足世界杯主办权被剥夺。 本来足协最初的想法是,承办2003女足世界杯,希望国家队能在家门口夺冠,振奋人们关注女足运动的眼球,从而寻找我国女足运动发展的突破口;但无奈天灾突降,世界杯易 在一片叹息声中,在萧瑟的秋风中,女超联赛如期进行,尽管京沪两队对冠军的渴望依然,但看台上稀稀拉拉的球迷,已然成为女足超级联赛最不协调的疤痕。在此大背景下,河北女足作为全国12支女超球队中两支没有赞助的球队之一,她们的境况更为尴尬,但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她们凭借可贵的努力,依然进入了联赛前六,她们尤其值得我们尊敬。 ———引子 女超前六 实现既定目标 11月15日,河北女足在同八一队争夺女超第五名的比赛中,点球大战负于对手,从而取得了联赛第六。进入联赛前六,既实现了省体育局在联赛前给球队既定的目标,也让主教练商瑞华“能拿第一,坚决不拿第二”的豪言落到实处。 本年度女超联赛前,在给河北女足举行的壮行会上,省体育局领导提出了河北女足要打入联赛前六名的要求,并为2005年全运会储备人才。面对局领导提出的要求,主教练商瑞华也给予了积极回应,“争取将球队带到更高层次,在成绩面前,能拿第一,坚决不拿第二!”。 由于去年河北女足在全国女足锦标赛中只取得了第9名的成绩,这也是主教练商瑞华上任来第一次带队在女足联赛中取得的成绩,不过如此糟糕的成绩上至领导,下至教练和队员都不满意,所以当省体育局提出要进入女超前六时,在场的记者无不为商瑞华捏一把汗,不料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在会上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信心让我们心生敬意。 联赛的进程印证了商瑞华的信心和勇气是有根据的,首战主场便2:0将河南女足轻松斩落马下,顺利取得了开门红。但河北女足的状态起伏不定以及个别位置上的软肋成了球队向上飞跃的障碍,尤其是主场负于山东直接将她们挡在联赛四强之外,好在河北女足客场胜天津,这场关键的胜利则将她们送进了联赛前六名。 可贵品质 尤其值得尊重 作为一支没有企业赞助的球队,河北女足姑娘在联赛中所表现出的顽强的作风和优秀的品质,尤其让人感叹。 在女超联赛职业化市场化的大环境下,河北女足的贫穷是不可想象的。没有任何企业的赞助,球队的日常开销、联赛的经费只能来自财政拨款,但也只是杯水车薪;没有一块正规的训练场,女足的日常训练只能在省体工大队院内的土场上进行;每个人每月平均不到千元的工资,有的队员甚至穿着回力牌胶鞋训练,但在这个贫穷但团结的集体里,每个队员都是快乐的。每每记者去观看河北女足训练,都发现有一种自然的笑容在她们脸上。作为队内迅速成长的年轻国脚,刘亚莉的话最有代表性。她说,河北女足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呆在这个队伍里很快乐,这里有很好的教练和队友,尽管有球队高薪聘请,但河北女足是她成长的基础,在这样一个有着良好氛围的集体里,谁舍得离开啊?也许正是怀着这样一种朴素的感情,年轻的姑娘都“安分守己”地呆在队里。 同比其他北方诸队,只有山东女足和河北女足一样是嫁不出去的姑娘。北京女足是当仁不让的老大,有经济实力强大的北京城建集团撑腰,其坚实的地位无人可撼;而大连女足在怀有足球帝国梦想的实德集团入主后,近两年异军突起,再加上年轻国脚韩端毕研压阵,大连女足的势头十分强劲。而天津和河南女足有了强劲的资金注入后,都渐渐建立起来向上的动力和基础。 潜力巨大 前途无可限量 尽管困难重重,但球队所取得的成绩和女足姑娘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让人觉得河北女足是一支坚强的队伍,如同一颗饱满的种子,只要有水和空气就会长出灿烂的新芽。不言而喻,对河北女足来说,水和空气就是企业资金注入。 球队目前就缺少一个“钱”字,有了钱,河北女足将提升一大块。主教练商瑞华认为,河北女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他认为,河北队的人员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既有老国脚王丽平、张鸥影宝贵的经验财富,也有新生代国脚刘亚莉的积极带动,有着三名国脚的模范和表率作用,其他球员进步非常快,而且在比赛中也多了一种从容和镇定;在年龄方面,三名国脚本身就是老中青三代国脚的代表,而其他球员也都是1970、1980年代出生,在身体、力量和技术等层面上都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在球队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向上发展的冲动和坚实的底蕴。 而且,河北女足在梯队建设上,也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成绩。河北女足二线队在今年的联赛中首次夺得冠军,并且有4人入选了本年度的最佳阵容,这也是河北女足各个年龄组在全国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人才的不断涌现就是河北女足的希望,也让省里坚定了把女足搞上去的决心。 其实,在如何壮大河北女足的问题上,有关领导也一直在思考。比如,在为女足找企业赞助这个问题上,就动员了各方面的力量,甚至省政府亲自出面为河北女足找“婆家”。幸运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方面的积极运作下,省内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有意出资赞助女足,目前此事正在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河北女足的球衣上面将不再是一片空白,女足姑娘将身披崭新的球衣征战在国内赛场。(本报记者寇国莹) 记者手记 如果,有个俱乐部 女足队员常常想,如果有一个俱乐部……搞职业足球,建立足球俱乐部是最起码的要求,但问题是,河北女足还没达到这个要求。 长期以来,河北的三大球一直抬不起头来,惟一能装点门面的就是女足,而近两年河北女足在经济上的窘况则让这支惟一的“荣誉”球队也有朝不保夕之虞。与女超联赛同病相怜的是,今年河北女足一样没有赞助商,没有企业赞助,河北女足如同一只折翼之鸟,想飞也飞不高。但是女足在有限的财政拨款支持下,坚强地坚持着。 但她们坚强的背后是职业球员尴尬面对的非职业条件:没有一个职业足球俱乐部,达不到职业足球最起码的要求;没有一块正规的训练场,日常训练场地只有一块土场;月薪平均不足千元的工资,少得可怜的津贴和补助;有的球员甚至穿着20几块钱的胶鞋训练,最常见的“回力”、“双星”穿在她们的脚上是那么的扎眼。拿队内的三名国脚来说,她们在河北队每月的工资竟然才有1000多块钱,堂堂的国脚月薪只有千元,这样一个事实拿到全国任何一个队里,都会让人笑掉大牙的,据说人家大连实德女足的月工资就达七、八千元。 高薪的诱惑不是没有,尽管有多个球队高薪邀请,但三名国脚依然留在队里,因为她们是河北姑娘,怀有对河北队朴素的深厚的感情,她们热爱这支球队,她们愿意留在这个集体里。朴素的感情难能可贵,但这绝不能成为她们继续“贫穷”的理由。职业足球需要职业化的球员,更需要职业化的足球俱乐部,有职业和专业的训练和比赛是保障一个球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对于河北女足来讲,建立足球俱乐部尤为迫切,因为没有载体,水会流,人也会流。 (本报记者寇国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