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盘点城运会:“考察”大于“选拔”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0月28日16:10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社记者王欢 “国字号”选手大行其道,城运之星缺少新面孔,这是第五届城运会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国内比赛,尤其是青年比赛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练兵,既然城运会是检验中国体育后备力量的“阅兵式”,就不能单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因此“考察”的意义远远大于“选拔”。 考察奥运阵容 面临备战明年奥运会的当务之急,各项目国家队中的适龄运动员都参加了本届城运会,希望借助雅典之战前最后一次大型综合性运动会考验和磨炼这些有点名气、但还缺乏锻炼的年轻国手。 游泳、乒乓球、举重、羽毛球、射击等项目的决赛几乎就与国家队的内部比赛无二;在田径等中国的弱势项目中,个别在世界大赛崭露头角的年轻国手依然独领风骚。经过了国家集训队更完善、系统的培养,这些选手能顺利击败地方队员称霸城运赛场也就不足为奇。这恰恰反映出这些项目的后备梯队相对合理,竞技水平较稳定。 目前备战奥运会的队伍都已成型,究竟谁能代表中国踏上雅典的赛场还是未知数,各队都处在考察期。因此,五城会为各奥运参赛项目提供了一次整体练兵机会,对这些少年国手来说就如同一次小考试。 检阅后备力量 本届城运会从一开始就挂上了“与奥运接轨、为二00八选材”的“招牌”。 其实,国家队每年在各种国内比赛中都会挖掘、观察新人。多数项目早在几年前就成立了二线、甚至三线队伍,目标就是瞄准北京奥运会。这些梯队都无一例外地采取了动态管理,人才一冒出来,就会被“抓”到梯队当中,几乎不会有“漏网之鱼”,包括在这次城运会上涌现的新人。总之,“好苗子”早已进入各中心的视线,城运会只是给了小选手在大赛中展示自己的舞台。 关注中国体育人才储备有利于中国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但用年龄组来简单地预测出五年后北京奥运会的主力并不科学。更何况像年龄层次比较好的游泳、运动寿命较长的击剑等项目,现役国手完全有实力打到二00八年。因此,“考察”后备力量的整体水平才是城运会的主要目的。 反对拔苗助长 一些城市为使自己的小队员被选拔进国家队,在培养青少年运动员时揠苗助长、只上难度不重视基本功,为运动员今后的技术发展埋下了“定时炸弹”。由此,本次城运会特别在参赛项目、参赛单位、报名、竞赛办法、奖励和计分办法等方面采取了限定措施,看中运动员基本技术和竞技意识的表现,不过分强调高难度和好成绩。 对新生力量的发掘和培养是个持续的、艰苦的过程。仅凭借一次比赛的表现就把年龄较小、成绩比较理想的运动员通通打入“明日之星”的“造星”计划之中,并非明智之举。城运会的选手年纪轻、经验少,紧张和失误在所难免,因此选拔人才决不能仅仅拘泥于几年一次的大型赛会。由此可见,城运会“考察”的意义更大于“选拔”。 |